旅行 Travel

Rome

Rome

羅馬古街前世今生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細細尋訪羅馬城內幾條不凡的古街道,就可以發現,每一條街都有各自想要訴說的故事。

馬古塔街(Via Margutta)

馬古塔街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不過,這條攀滿常春藤的石板街,卻坐落於羅馬最繁忙的區域之一。男人們頂著梳理整齊的銀髮,女人們穿著完美無瑕的服裝,隱隱流露出舊富氣息。男男女女沿著這條街優閒漫步,止步向對方問好,進出雅致的赤陶樓房,樓房的背後就是波給賽公園(Villa Borghese park)裡那些參差錯落的花園。馬古塔街或許貌似村落,但此處的商家可就不只是小鎮風情了——藝術品修復師在陽光下工作,沿路的店鋪販售著普翠仕(Pratesi)的奢華寢具、寶格麗(Bulgari)珠寶等。

馬古塔街五十四號,是范倫提娜‧蒙卡達現代藝術畫廊(Valentina Moncada),此畫廊在藝界以優雅的風格著稱。而女主人蒙卡達的祖先在十七世紀協助馬古塔街的興築時,也在此處建造了數間藝術工作室。一六一○年,許多前來羅馬研究古物的藝術家,開始定居於馬古塔街,一是因為馬古塔街是一條綠樹成蔭的靜謐街道,二是因為教宗保祿三世讓居於此處的藝術家享有賦稅優惠。蒙卡達說:「住在這裡的藝術家不用繳稅,所以歐洲各地的藝術家紛紛來此定居。」

馬古塔街搖身一變,成了藝術街。從附近的藝術家噴泉(Fontana delle Arti),就得以一窺藝術的傳承。這噴泉煞是美麗,泉水汩汩湧出,還裝飾了石刻的畫架和調色板,頂端還有一桶石頭畫筆。蒙卡達目前正努力撰寫馬古塔街的歷史,還發現了革命性的義大利藝術運動──未來主義藝術家的首次會議,即在一九○六年此地舉辦。她說:「一九一七年發生俄國革命,藝術家全都從俄羅斯逃往巴黎。戰爭爆發後,他們來到羅馬,來到馬古塔街。」

馬古塔街的創意生活並不局限於視覺藝術。羅馬坐擁豐富的古代遺跡,是十九世紀菁英子弟前往歐洲壯遊(Grand Tour)必定停留的一站。音樂家與作曲家也來到羅馬,德布西、李斯特、華格納都曾在馬古塔街的工作室裡工作。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和畢卡索一同前來羅馬,兩人都跟俄羅斯芭蕾舞團一起共事。蒙卡達指著自家藝廊外的院落說:「畢卡索在這兒遇見了芭蕾女伶歐嘉‧科克洛瓦(Olga Khokhlova),她是畢卡索唯一正式婚配的妻子。」隨著羅馬充滿創意的景象頻頻出現在電影場景裡,馬古塔街變成了一九五○年代精神的焦點。

皮內托街(Via del Pigneto)

這裡的景象並非常見的羅馬風情,這裡是二○一一年風格的《甜蜜的生活》,氈帽及皮夾克取代了時髦西裝。皮內托(Pigneto)原是窮困的勞動階層街區,蓋滿雜亂的十九世紀低樓層建築,如今另一種生活方式蔚為主流,被塗鴉塗滿的店鋪迅速轉變成不落俗套的精品店。

皮內托區的主要軸心就在皮內托街,這條人行街道被縱走的鐵軌分割為東西二段。白天,人群擠在販賣食品與衣物的傳統市集;晚上,則可見羅馬城內形形色色的波西米亞人現身。

過去幾年皮內托開設了多間附庸風雅的書店咖啡館,每晚舉辦的飲酒派對使整條街的夜生活變得繁華無比。在某家披薩餐廳裡,結實健壯的披薩廚師跟深夜的群眾一起談笑。學生在桌旁熱切聊天,三五好友在門階上共享啤酒。每一個人都穿黑色,他們是藝術家、知識分子、裝腔作勢的人,有時是同時兼具不同身分的人。不久前,這些人絕大多數根本沒想到自己竟會來到此區。

然而皮內托的電影歷史已是聞名在外。昔日,這裡是詩人兼電影導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謬思來源。其他導演也看見此區潛力,這區殘破陳舊且被陽光曬到褪色的街道,即出現在羅塞里尼(Rossellini)一九四五年《羅馬不設防》(Roma Citt Aperta),和維斯康堤(Visconti)一九五一年《美麗之至》(Bellissima)中。

帕索里尼最喜歡去的地方──內奇餐廳(Necci)依舊大受歡迎,這間氛圍輕鬆宜人的餐廳於一九二四年開業,還在戶外的綠蔭下擺設了幾張桌子。帕索里尼在這裡拍攝《乞丐》(Accattone)的若干場景,以新寫實主義手法拍攝街頭生活,電影裡的角色都非職業演員,而是當地人。帕索里尼把這兒稱為是「圍繞著上帝之城的荊冠」。(文摘自《孤獨星球》國際中文版Issue04)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