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Alpine

Alpine

阿爾卑斯山古道仙境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夏季,一天有那麼兩回,約翰‧艾格(Johann Egger)的一百二十頭山羊會穿越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後萊茵(Hinterrhein)村落,以一種非常「不瑞士」、不客氣的方式踩過村民們的前花園,往返於放牧草地,這條路上的金盞花因而從未有機會盛開過。

約翰‧艾格清晨五點半就得起床照料羊群,牠們提供著起司的製造原料。「我們必須在夏天短短三個月內,準備好長達七個月的過冬所需。」他指著屋外牆上一處記號,一九八八年,積雪一度高到村民們得把閣樓窗戶當作前門進出。

後萊茵村人口只有七十五人,是瓦爾瑟人所建立村莊中最小的一個。這裡通常沒什麼遊客,不過約翰‧艾格正打開他的廚房招待一小群健行者。為了向最初的移民瓦爾瑟人致敬,健行者在一九八○年代規畫「瓦爾瑟之路」(Walserweg)——這是一連串連結古老殖民地的健行步道。步道從瑞士瓦萊省開始,到奧地利德國邊界結束,後者便是當年瓦爾瑟移民路徑的終點。走完全部的步道大約需要三十天,端看你挑哪條叉路走。

後萊茵村沿山谷往下七哩處,斯普魯根(Splugen)規模則較一般瓦爾瑟村莊來得大得多。這村莊因為地處阿爾卑斯南方通往米蘭和威尼斯的古貿易道,因此發展得較為蓬勃。大部分傳統瓦爾瑟屋舍都是堅固的農舍,建材為木頭、石頭或灰泥,樣式則依各村而定。然而在斯普魯根,位於村子最上方的房舍卻有著義大利式的派頭和裝飾,門窗外都裝有鐵窗、鐵門,這些花稍的鍛鐵門窗即使放在皇宮裡也不失氣派。斯普魯根並非唯一因為地理位置而意外致富的瓦爾瑟屯墾地。隨著二十世紀後冬季運動熱潮,以往冬天讓瓦爾瑟人動彈不得的惱人大雪,這下可成了白色黃金。像達沃斯(Davos)、克洛斯特斯(Klosters)等地,如今,都成了赫赫有名的滑雪度假勝地。

不過居福(Juf)村則依舊維持著昔日瓦爾瑟人落腳時的風貌。此村海拔高達兩千一百八十六公尺,據說是歐洲常年有人居住的最高點。而不到二十哩外,繞著居福村彎曲的小河和其他河流交會,切割出歐洲最壯觀的峽谷之一。從羅馬時代開始,這個峽谷就被稱為Via Mala,即「惡魔之路」。峽谷有兩座橋連通左右,橋兩邊矗立的是比摩天大樓還高聳的斷崖,有些地方兩崖相距甚至不到一公尺寬。在一處瘦石嶙峋的突出崖邊,掛著一棵根部未斷但搖搖欲墜的樹木,樹梢指向谷底一片空茫。

居福村東邊十五哩處,是一條連接蒙斯坦村(Monstein)和賽爾提各村的瓦爾瑟古道——約須步行五小時。在柏油路誕生之前,這條路算是非常輕鬆便捷的了。當地瓦爾瑟協會成員托馬斯‧嘉德昧(Thomas Gadmer)陪我一起走這條古道。「阿爾卑斯山居民從來不會為了欣賞美景而走這些步道。」他如此說道。「老一輩的瓦爾瑟人相信不為任何目的爬山會激怒天神。此外,許多山峰也是直到很晚近才被取名。」

我們清晨在霧中出發,晨霧如森林吐出的氣息般環繞著我們。迷霧中,微弱的日光為前方步道染上一層神奇的光暈,群山彷彿被幽光幻化成另一個世界。此時,有三頭鹿突然從林中竄出。在抵達奧伯拉普(Oberalp)時我內心感到一絲冒犯大自然的內疚。

出了松林,步道進入一片曠野,原野中僅點綴幾個荒廢已久的牛欄、蚱蜢的低鳴和遠方土撥鼠的叫聲。最後一段路就會到達法內茲傅加山(Fanezfurgga)。此地是步道最頂端,往下可以看到一整個U型荒涼谷地。我們沿著步道往下走,經過正在享受日光浴的土撥鼠,走過一段卵石遍布、間或點綴著深藍色龍膽花的斜坡,來到山區最完美的村莊之一——賽爾堤各。賽爾堤各雖然位於寬廣的山谷中,但村內的房舍卻整齊的群聚成一落一落,群落間有原野相隔。遠方有一道瀑布和三個罩雪山頂襯在村莊背後做為背景,像這樣同時融合柔美和嚴峻,正是最典型的阿爾卑斯風景。

卡爾斯奇納小屋(Carschinahutte)則是古道中著名的民宿山屋,今年是屋主湯姆‧蒐勒爾(Tom Soler)和妻子海蒂(Heidi)經營的第三個夏季。海蒂說:「最棒的就是每年春天當你第一次上山,打開山屋的那一刻。」此時屋外夜幕低垂,但健行者越晚越歡樂,讓高山上與世隔絕的孤獨感降低不少。

(摘自《孤獨星球》七月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