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跟著蔣勳探訪光之風神廟

跟著蔣勳探訪光之風神廟

跟著蔣勳探訪光之風神廟

跟著蔣勳探訪光之風神廟

跟著蔣勳探訪光之風神廟

2015/08/03

  • 文字 / 林昀熹
LINE分享 FB分享

這座廟宇並非最知名,卻擁有兩項紀錄:全台唯一供奉風神的廟宇、近期才經過光環境改造而成為台灣首座「光之廟宇」。這是位於台南的「風神廟」。

令人疑惑的是,為什麼全台唯一供奉風神的廟宇會是在台南?什麼是光環境改造?而廟和光的關係,究竟為何?alive優生活特別邀請深諳廟宇文化的美學大師蔣勳,替我們深度導覽。

風神廟的來歷可不小,其與廟前方的接官亭皆首建於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迄今近三百年。位於五條港區域的南河港邊的接官亭,是迎送來台赴任、離職的清朝官員,及恭迎聖旨的地方。

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台灣知府蔣元樞認為此渡頭為台灣首府門戶,應有壯偉觀瞻,因此重修擴建為三進。日據時期,接官亭功能不再,為了開闢全台第一條計畫性道路─民權路,更把建築後半部全部拆除;一九二四年經地方人士集資重建、迎回風神爺,光復後曾修建過,現為市定三級古蹟,但規模已不復以往。

造訪此處,蔣勳建議遊客們想像這樣的情境:清朝官員來台到任,在南河港下了碼頭,穿過刻有「鰲柱擎天」的高聳石坊,即使有人在接官亭為其設宴洗塵,但好不容易度過險惡黑水溝(台灣海峽)的官員應該還驚魂未定吧?此時當然要趕緊參拜風神爺,感謝祂一路保佑,也許一顆心才定了下來;而要離職返鄉的官員,更要請風神爺吹送一路順風、平安到家!

放慢腳步是必要的。從當時滿清大官們出入的接官亭石坊走進去,這座目前台灣本島留存最高大的石坊,不僅造型優雅,橫額下面雕刻著四幅官吏送迎圖,向人們訴說著當時的故事。經過廟埕、鐘鼓樓,拜亭下的噴砂玻璃燈籠,既古典又現代,與周邊其他的傳統燈籠和諧並存。

進入正殿前,遊客們可先欣賞此處與眾不同的蟠螭造型香爐爐耳,再讀讀門口對聯──開頭就寫著的「風調雨順」,這老生常談的祝禱詞,在風災、淹水過後,才明白這是多麼基本卻深切的期望。

進入殿內見過長著鳥嘴的雷公與雍容華貴的電母(仔細端詳,雖然是清代所雕塑,電母的造型卻是明代風格的鵝蛋臉),想到風神數百年來守護著台灣海峽,想到幾次風災的記憶,想到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走到手持葫蘆和如意的風神爺前,滿懷感恩的虔心一拜……。

風神廟能有新話題,靠的是近期才完工的「光雕」改造。國際照明設計師周鍊用「減法」手法把過亮處降低,關掉不必要光源,再依其環境或功能輕巧「加光」,營造出層次感。

對於光的美學,蔣勳特別有感觸。他說,低調的照明方能感受光的層次,光環境改造,讓風神廟呈現了整體協調感,少了刺眼的光害,帶給人溫暖、安定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主題得以凸顯──風神爺神龕擁有最大亮度,而拜亭屋簷向上投射的燈光,不但讓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寫著風神廟三字的九龍匾得以聚焦,更能讓人清楚的,欣賞拜亭梁上的兩儀四象彩繪,反射式的光源,也使得在拜亭下泡茶聚會更加舒適。

他曾為文闡述唐代詩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一般人對這首詩的印象多停留在前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然而蔣勳多年來卻反覆琢磨著「滅燭憐光滿」這個句子,因為,越是身處工商發達的社會,就越能體會:當「燭光」滅去,才能感受到「豐富飽滿的月光」所帶來的感動!

畢竟照明不是「會亮」就好,更不是越亮越好,蔣勳認為,台灣的照明存在著很多問題,不但不講究,還常常帶給人們精神、情緒上躁鬱的感受,甚至連廟宇的照明,都常因為大量使用燈光,讓人在視覺上感到紊亂。想知道和諧的光線究竟呈現出什麼樣的氛圍?不妨走一趟熱騰騰的風神廟。

【延伸閱讀】風神廟與接官亭石坊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3段143巷8號

電話:06-227-7540(風神廟管理委員會)

光之廟宇揭幕音樂會

時間:9/14,1900~2100

參加方式:自由入場

【延伸閱讀】臉孔風景—郭志宏&吳逸寒雙個展

時間:即日起至9/29

地點:也趣藝廊

地址:台北市民族西路141號

內容:Young Art大展中,叫好亦叫座新生代旅德藝術新星吳逸寒、郭志宏首檔回台完整畫展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