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反傳統的貴族藝術家

傳奇作品讓蘇富比拍出5億新台幣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二○一四年是印象派時期藝術家戴嘉斯.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誕生一百八十週年紀念,全球各地自兩年前就開始推出竇加相關展出,此時包含美國紐奧良、華盛頓特區等地,都在展竇加。台灣則在美學大師蔣勳的策畫下,參與了這場全球藝術界的盛宴。

談到竇加,最令人津津樂道、最受矚目的並不光是油畫和粉彩,反而是具有傳奇性的雕塑《十四歲的小舞者》,這同時也是此次亞洲現代美術館竇加大展中,最重要的展品。這是一八八一年第六屆印象派展覽上的作品之一(當時為蠟像),當年三十出頭的竇加正值壯年,和印象派的畫家們已聚首多年,他們在巴黎蓋伯瓦咖啡(Cafe Guerbois)談論新藝術、新美學。

「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舊貴族、新興工商資本家、勞工、以及城市市民中產階級,幾股勢力交互拉鋸衝突,印象派的年輕藝術家,以馬奈為中心,聚集在一起,對政治時局與文化高談闊論。」蔣勳提到。

那時,擁有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學院派美術技法底子的竇加,早已捨棄舊有的繪畫思維,反官方美展、反傳統美學,展開雙臂迎向新的美學時代。反映在他身上,顯而易見的是,創作題材的多元,從肖像畫轉向記錄著城市一角的風景。雖然和印象派畫家有著速寫城市景致的一致方向,但竇加更關心中產階級,乃至於勞動階級的生活。

芭蕾舞正是其一。工業革命之後,以工商業為發展重心的大都會逐漸成形,也帶來一群中產階級。此時,圍繞著他們的娛樂場所應運而生,啤酒屋、咖啡廳、歌劇院、歌舞院等。印象派畫家當然沒有錯過這個好題材,然而竇加詮釋的角度和其他印象派畫家有著很大不同,當大家畫筆底下呈現出包廂、觀賞表演的菁英們身上貴氣逼人的服飾打扮時,竇加關注的,卻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芭蕾舞者。今日看來或許稀鬆平常,但這在當時是很大的突破。

竇加生平的創作中,芭蕾舞占了絕大部分,他花了一、二十年的時間觀察描繪芭蕾舞者,從台上到幕後的舞蹈教室,企圖捕捉舞者身體律動的瞬間。他不僅記錄,甚至研究芭蕾舞者身上肌肉、線條的律動。

《十四歲的小舞者》正是他觀察舞者的極致表現,也是他生前唯一公開發表過的雕像作品,原定於一八八○年展出,卻在竇加力求完美之下,在隔年才公開。這個小舞者真有其人,是馬麗.凡.高登(Marie Van Goethem),巴黎舞蹈學院學生、一八八○年入選巴黎歌劇院舞者。

在這件雕塑作品中,小舞者右腳前伸外撇,雙腳呈現T字型,雙手合十於臀部後方,腰桿挺直,下巴微微的抬高。即便材質是硬邦邦的青銅,只要近距離觀察,也能發現這當中充滿了線條與力量的張力。

首件複合媒材的藝術

竇加不僅觀察入微,在這件雕塑創作上也有所突破。他讓這位小舞者穿上了芭蕾舞紗裙,頭髮辮子尾端還繫上絲帶蝴蝶結。這在當時可謂離經叛道,以至於招來不少負評。不過,若由今日回溯,哈佛藝術史博士、摩帝富藝術集團副總裁黃文叡表示,「竇加可以算是最早複合媒材雕塑的創作者。」而這發生在一百多年前。事實上,竇加死後,還有更多未公開展示的雕塑在其工作室被發現:動態中的馬、芭蕾舞者、浴女等。此次竇加大展就能看到七十餘件充滿手感的這些作品。以芭蕾舞者為例,抬腿、拉筋、伸手……,即使同為單腳向後伸直拉高的動作,也有高度些微不同的雕塑,等於將芭蕾舞分解成各式各樣力與美的動作。有一說,這些分解動作是竇加為了在繪畫創作上有更好表現所做的研究,然而也有人主張,竇加只是想將繪畫上的動態表現延伸至新媒材的創作上。但無論如何,這批主角在運動中被瞬間捕捉的雕塑作品,很能代表竇加追求動態的表現。

《十四歲的小舞者》之所以傳奇,和拍賣市場及不斷被拿出來討論的真偽有關。

真假作品變歷史謎團

近十年來,《十四歲的小舞者》登上拍賣場的紀錄至少十幾次,只要落槌,就是一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億元)上下的高價成交。二○○九年適逢金融海嘯,這件作品仍以一千六百八十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億一千萬元)在倫敦蘇富比春拍落槌,創下該件作品的拍賣紀錄,足以見得該作品受歡迎的程度。然而,市場上對於這件作品真偽的討論也從未斷過。起因在於,竇加生前從未授權將他的雕塑作品翻銅。

這是在他死後一九一八年,他的家人決定與艾柏哈工房(Hebrard Foundry)簽約,從他遺留的八十件雕塑作品中,挑選七十四件(七十二件蠟像、兩件石膏)翻銅,每件雕塑再翻製二十二版。第一套成品,由藏家購得,之後的則捐贈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爭議發生在二○○九年,市場上出現一批新的竇加雕塑銅像,並在希臘雅典的賀拉克東美術館及以色列特拉維夫美術館巡迴展出。這批雕像是由法樂蘇亞尼工房(Valsuani Foundry)翻製而成,而且翻製的來源和先前竇加家人所授權的艾柏哈工房不同。原來,這和大時代相關。

當年艾柏哈工房因經濟大蕭條之故,中斷了翻銅作業。據說,工房老闆女兒與首席鑄造師隨後帶著銅模投靠法樂蘇亞尼工房。

即便如此,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銅模?策畫展覽的人宣稱,當年首席鑄造師投靠法樂蘇亞尼工房時,不僅帶來原始銅模,還有一批七十四件石膏像,而他們認定這批石膏像完成時間早於艾柏哈工房的銅模版,也展開翻銅作業。

於是現在市面上的《十四歲的小舞者》和竇加其他雕塑作品,就有艾柏哈工房和法樂蘇亞尼工房兩個版本。縱然學界、美術館多有考究,但研究背景出身、現活躍於藝術投資市場的黃文叡說,「這是歷史懸案,因為根本沒有一八八一年展出時的照片可以比對。」竇加生前也沒有任何可以做為證據的遺物可讓此案水落石出。

發生在竇加身上的爭議不只如此。他因參與印象派畫展,終日和印象派畫家混在一起,所以一般人多將他歸類在印象派畫家。「但他一生都在否認自己是印象派。」蔣勳分析,印象派主張須在戶外自然光下創作,然而竇加很多畫作卻是在劇院,他更關注人工設計光線的表現。此外,印象派強調自然光譜裡黑色是不存在的,所以不使用黑色作畫,但竇加作品中,黑色卻時常出現。

竇加難以歸類的特殊性,正是其耐人尋味處。蔣勳認為,「竇加開創了許多藝術先河,今天看他還是很前衛。」

就畫作視角而言,竇加的確敢於與眾不同。出身富貴人家的竇加,最早的創作圍繞在家族肖像畫上,一般畫此題材的畫作通常把主角擺在中間,不過竇加在末期反而讓主角退於二線,畫面的主角成了故事現場的另一人。

像是《父親聆聽吉他》,他竟把身為銀行大亨的父親畫得比彈吉他的人還小,還把父親的位置放在邊邊成為背景。他的《苦艾酒》(或稱《咖啡館一角》),畫者的鏡頭視角只聚焦在咖啡館裡的一男一女,特別是穿著時尚的女子面露孤獨,逕自坐在咖啡館裡。對比印象派其他畫家的咖啡館多為熱鬧、歡樂,「竇加的畫作展現出了一種疏離感。」蔣勳表示。特別是經過裁切而非咖啡全貌的處理手法,又更引人入勝,而竇加也彷彿親臨現場般偷偷觀察著。

一般多認為,在一八八○年代,英國攝影家發展出一種停格的攝影實驗,將連續動作分解為諸多停格畫面,啟發了竇加創作上的表現。無論是他畫作中還是雕塑的馬匹、舞者,都彷彿就是停格瞬間的肢體躍動。他在畫布中只擷取部分現場的技法,也來自攝影。

竇加另一項前衛舉動,來自創作的題材。一八七二年,竇加前往母親的故鄉美國紐奧良,探訪舅舅及母系親戚。母系家族所從事的棉花產業便成了竇加創作的題材。「這不但沒有畫家畫過,也是大家沒有碰過的商業活動主題。」蔣勳說,像是他的》棉花交易所《就忠實且客觀的記錄一個時代,現今成為重要的歷史史料。

大膽畫出妓女私生活

竇加晚期還將主題拓展至洗衣工和妓女身上。貴族出身的他,卻能不帶著歧視的記錄著一個年代的角落,是最為人稱道之處。

然而,他也不單純只是把洗衣工工作的畫面記錄下來,竇加同時畫打哈欠伸著懶腰、手扶脖子的洗衣工,不是辛勤工作,卻又將女工歷經一日工作的疲累表現的淋漓盡致。

至於妓女的主題,他顛覆了西方世界向來對於女性身體唯美的形象,蔣勳形容,「竇加是美學的革命者,他顛覆一個長久牢不可破的傳統,讓女性的身體有了新的解讀方式。」他把一般人看不到或不願見到的妓女生活活生生的表現出來,蹲著洗私密處、坐著等嫖客上門、老鴇慶生……。這些不是素描課裡比例完美、曲線精緻的模特兒,而是一個時代真實的記錄。

這次亞洲現代美術館的竇加大展雖幾乎沒有畫作展出,但現場將可透過影像與雕像,相互對照,也是一番樂趣所在。

較特別的是,亞洲現代美術館動用政商資源,從北九州市立美術館借來《馬內與馬內夫人》,由於該館正在展出該幅畫,因此預計明年六月才能來到台灣。

這幅畫記錄了癱坐在沙發上的馬內與一旁彈著鋼琴的馬內夫人,說明了竇加和馬內的交情匪淺,但這幅畫也有很高的張力,因為畫作的右半邊被馬內割掉了,馬內夫人只剩一半。是馬內對夫人的不滿?還是馬內對竇加畫作裡的妻子的呈現不滿意?馬內究竟為何這麼做?種種沒有解答的疑問,增添了這張畫的觀賞度和討論度。這張被裁切的畫作,反而更引人遐想,究竟消失的畫面,還原現場後會是如何?就像是竇加後來的風格,裁切現場、只取局部,卻製造出觀者無限的想像。

【延伸閱讀】《14歲的小舞者》

這件竇加生前唯一公開發表過的雕塑作品(當時為蠟像),創下許多討論度,算是最早的複合媒材雕塑作品,也因為有2個不同版本,在拍賣市場有許多討論和爭議。(尺寸:98x35.2x24.4cm)

【延伸閱讀】《洗左腳的女子》

浴女是竇加創作的重要主題之一,在當時女性身體以唯美比例和線條為主流,少有人赤裸裸的將洗澡這件事呈現。即便是雕塑,卻能夠呈現出水流動的感覺,相當生動。(尺寸:20x14.5x19.3cm)

【延伸閱讀】《跳障礙的馬》

無論在畫作或雕物上,各式各樣的馬,是竇加展現動作瞬間的詮釋之一。從雕塑中可見他的馬扭曲、跳躍……,具有一定的野性和動感。(尺寸:27.5x41x24.5cm)

【延伸閱讀】《馬內與馬內夫人》

這幅北九州市立美術館藏的作品,記錄著竇加與馬內的情誼。具戲劇性張力的是,畫的右半邊被馬內裁掉了。馬內為什麼這麼做?引發各式揣測和推論。(尺寸:65x 71 cm)

【展覽資訊】凝視繁華的孤寂者——竇加大展

■時間:2014/10/24~2015/8/2
■地點:台中市霧峰區柳豐路500號(亞洲現代美術館)
■展覽時段:0930~1700(週一休館)
■票價:250元(全票)
■展出內容:《十四歲的小舞者》及七十餘件雕塑、《馬內與馬內夫人》油畫(2015/6月才將展出)

小檔案_竇加 Edgar Degas

出生:1834~1917年
創作主題:芭蕾舞者、馬、浴女
畫派:通常被認為是印象派畫家,但他自己始終否認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