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一群熱愛藝術的收藏家凝聚成「清翫雅集」,在成立30周年之際,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攜手,精心策劃「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一群熱愛藝術的收藏家凝聚成「清翫雅集」,在成立30周年之際,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攜手,精心策劃「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藏富於民的藝術饗宴——「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

2025/03/14

LINE分享 FB分享

30年歲月流轉,藏品見證時代的風華;一群熱愛藝術的收藏家,以無私熱忱與鑑賞之眼,凝聚成「清翫雅集」,共同為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值此成立30周年之際,清翫雅集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攜手,精心策劃「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以琳瑯滿目的珍品,帶領觀眾進入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主視覺。(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主視覺。(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匯聚民間瑰寶,見證收藏文化的力量

「藏富於民」的理念,一直是清翫雅集成立以來的精神核心。本次展覽精選會員珍藏的瓷器、玉器、書畫、鼻煙壺等多類珍品,共351件,展現民間收藏家長年累積的心血與眼光。其中,清代御窯瓷器的細膩工藝、明清書畫的筆墨神韻,以及玉雕器物的溫潤質感,皆令人駐足流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並不僅僅是物件的陳列,而是透過策展人的巧思,將不同時代、不同門類的藏品進行對話與呼應。例如,一組清代粉彩瓷瓶與同時期宮廷書畫並置,呈現出宮廷藝術的和諧之美;一組明代玉雕與青銅器相對,則體現中國歷史上對「古意」的審美追求。

張大千作品《伊吾閭瑞雪圖》於史博館「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呈現。(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張大千作品《伊吾閭瑞雪圖》於史博館「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呈現。(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明朝《木雕漆金釋迦牟尼佛坐像》於史博館「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中展出。(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明朝《木雕漆金釋迦牟尼佛坐像》於史博館「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中展出。(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收藏家的故事——藏品背後的文化使命

藏品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其歷史價值,更在於收藏者的情感寄託與文化使命。本次展覽特別設置「收藏家的故事」專區,透過影像與文字,講述清翫雅集會員的蒐藏歷程與心路歷程。從偶然邂逅一件古物,到深入研究並投身收藏,每件藏品都承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其中,一位會員分享了他如何在國際拍賣會上,歷經多次競標,成功將一件流散海外的明代青花瓷帶回台灣,讓這件國寶重回華人世界。這樣的故事,不僅展現了收藏家的堅持與使命感,也讓人深刻體會到民間蒐藏對文化保存的巨大貢獻。

明朝宣德年製款《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於史博館展出。(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明朝宣德年製款《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於史博館展出。(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器物召集人李明德也表示,這次展覽是清翫雅集30年來收藏成果的一次匯聚,展品不僅展現了歷史工藝的精湛,也承載了收藏家的審美與熱情。「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了解民間蒐藏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策展單位也特別強調,這場展覽不只是給收藏愛好者欣賞的盛宴,更希望透過分享與教育,激發更多人對於藝術與文化的興趣。

陳澄波作品《淡水老街》於史博館「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展出。(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陳澄波作品《淡水老街》於史博館「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展出。(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蒐藏,傳承文化的另一種方式

「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不僅是一場藏品的盛會,更是一次文化價值的重新詮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表示,清翫雅集30年來的努力,讓我們看到民間蒐藏的力量與價值。「這次展覽,正是這股力量的最佳體現。」在全球化與科技浪潮下,傳統藝術收藏如何與現代社會接軌,成為當前值得思考的課題。而清翫雅集的收藏家們,無疑正透過自身的努力,為這份文化資產書寫新篇章。

「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展出清朝居廉《群芳競妍冊》第四開。(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展出清朝居廉《群芳競妍冊》第四開。(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