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德銘專欄〉班上唯一戴錶的同學
2025/01/26
- 文字 / 孫德銘
以前採訪某間老錶店時聽過一個故事,說是老闆當年念書的時候,開學第一天,學校同學為了看起來比較體面都會跟爸爸借錶來戴,但戴完一天就還回去了,到了第二天班上還有戴錶的就只剩他一個人而已。
聽到這個故事的當下,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當錶店的兒子真好」。不過仔細想想賣錶在那個時代也就是一門營生,家裡開錶店未必意味著你的條件就一定比人家優渥,就像家裡開書局的同學,總是有最新的文具可用一樣,小孩子的羨慕裡,往往伴隨著某種天真的偏見。
另一方面,在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發現戴錶在當時仍然是一種體面的象徵;說「仍然」是因為在我成長的1980年代手錶在校園裡已經不具備那樣的地位了——當然啦,如果你戴的錶有冷光或是計算機功能還是會讓你更受歡迎,不過基本上戴錶這件事本身已經沒那麼稀奇了。
手錶做為身分地位的符號,在近代經歷過幾波起伏,1970年代以後平價石英錶開始普及,戴錶的行為逐漸變得庶民化,與我同世代的人應該都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長大的。然而與此同時一度被石英錶淘汰掉的傳統機械錶卻也換上高級精品的包裝重返市場,因此當時社會上對手錶的態度形成了兩極化的分布:一方面人人都有錶可戴,但只有成功人士才戴得起勞力士(Rolex)。
當成龍在《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裡假扮成在外打拚的兒子回到鄉下老家時,驃叔冒充的老母親開口就問他有沒有帶錶回來,了解那個年代的人就知道母親問的不是隨便什麼錶都好,唯有勞力士(或是其他名錶)才能證明兒子在外面是真的出人頭地了。
不知道現在手錶在小孩的班上同學間扮演著怎樣的權力角色呢?大家彼此之間還會比較誰戴的錶比較厲害嗎?他們認為「厲害」的錶又是什麼樣子呢?爸媽需要去幫他們排隊搶限量款式嗎?又或許對這個世代來說不戴錶才是常態,如果要炫耀的話,恐怕要戴Apple Watch才會有人羨慕,照這樣看來某種程度上他們已經從手錶的社交焦慮中解脫了。
不過接下來他們要比的就是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