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志專欄〉新竹「永恆之丘」納骨塔奪德國紅點設計獎,讓死亡空間也詩意
2022/09/04
- 文字 / 李清志
我很討厭去台灣的殯葬空間,因為這些地方總是充滿混亂的儀式與吵雜的念經超度聲,讓人心靈受到攪擾不安,無法有真正的安息。那天千里迢迢來到新竹生命園區,勘查建築師林友寒、林彥穎聯手設計的「永恆之丘」納骨塔,卻讓我驚豔到不行!
永恆之丘是追求安靜的極簡空間,雖然極簡卻也豐富,符合「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則。(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這座納骨塔建築顛覆台灣傳統靈骨塔的造型與空間。台灣傳統靈骨塔多採用寶塔造型,因為中國傳統寶塔建築,被認為有「鎮邪」的功用,所以《白蛇傳》中,蛇精就是被鎮在雷峰塔下。建築師卻顛覆傳統,以簡潔現代的手法打造納骨塔,以清水混凝土牆面構築寧靜沈穩的氛圍;沒有俗豔的色彩,以及繁複神話的裝飾,基本上是一個無任何宗教色彩的單純空間,適合所有的市民朋友,是平等與民主的空間。
清水混凝土牆面沒有多餘裝飾的,留著粗糙的板模痕跡。(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我曾經前往德國柏林參觀柏林市立火葬場,為那簡單理性卻又寧靜素雅的建築空間,內心深受感動!生命的結束理應是嚴肅寧靜的,死亡的空間應該是讓人可以省思的地方,而不是一個道士做法、法師競技的混亂吵雜場所,讓逝者可以真正安息,未亡人可以安靜思念,也得到安慰與平靜。
永恆之丘就是一個追求安靜的極簡空間,雖然極簡卻也豐富,符合「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則。沒有多餘裝飾的清水混凝土牆面,留著粗糙的板模痕跡,那些木材紋理,猶如化石般被銘刻在牆上,提醒人們塵歸塵、土歸土,生命終究要回歸大自然。清水混凝土牆雖然粗糙卻溫暖,也成為光影在牆上表演的舞台。
方形的納骨塔並非呆板的方塊而已,建築體牆面逐層向外開展,有如花瓣綻放一般,藉此也讓每一層樓的空氣都能流通。納骨塔中央挑空,中庭通透到頂,屋頂正中央則有一處方形的開口;有如天窗,但是沒有玻璃,是完全開敞的開口,讓光線、雨水及氣流,都可以穿透而入。
這個做法正如羅馬的萬神殿,圓拱狀的大屋頂,正中央有一個圓形開口,也是完全通透,沒有玻璃阻隔,雨水、光線自由流動。安藤忠雄曾經在萬神殿中仰頭讚歎,感受到光線進入其中的震撼與感動。
永恆之丘的納骨塔中央挑空,屋頂正中央則有一處方形的開口,讓光線、雨水及氣流,都可以穿透而。(圖片來源:林智堅粉絲頁)
這樣的設計符合所謂的「煙囪效應」,讓空氣從每個樓層縫隙進入中央,讓熱空氣直接從中央天井上升,由屋頂開口送出,達到自然通風的效果。怪不得這座納骨塔雖然沒有空調裝置,可是置身其中並不會感到悶熱,即便在夏日也覺得清涼,是一座真正的綠建築。
正如羅馬萬神殿一樣,永恆之丘中央天井的屋頂開口,下雨時可以讓雨水直接進入塔內,然後在底層的地板上形成一鏡面的水池;天氣放晴時,光線神聖的投射入塔內,在鏡面水池上反射,照映整個納骨塔不同的角落,讓人可以感受到風生水起的療癒。
永恆之丘是一座詩意的建築,強調著空間的靜謐感,讓人在其間,內心吵雜得以消弭;自然風、光線與雨水穿透其間,讓人沉澱心靈,與天地對話,聽見內心微小的聲音。這樣的殯葬空間品質是台灣所未曾見過的,同時也是許多人所期待的,怪不得永恆之丘納骨塔剛完工,就得到德國紅點設計獎,這座納骨塔應該也是台灣近期最令人驚豔的公共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