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拍照時,梁正賢講起池上米,話匣子停不下來。「想像得到冠軍米的時候喔。」攝影這才逮到空檔,捕捉到「梁員外」笑容。

池上藝術節開賣即秒殺,推手是「不特別懂文藝」的碾米廠老闆

2020/11/05

LINE分享 FB分享

秋天的池上,隨處可見層層黃金稻浪隨風搖曳。一年一度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地人當成如「迎媽祖」般重要大事,外地人也蜂擁而來,今年票依舊一開賣,即秒殺。

歌手盧廣仲第一次登上藝術節舞台,中央山脈成為布幕,飛鳥偶爾當了臨時演員。如此特殊的場景,曾登上《紐約時報》。「我第一次被稻米包圍,這裡的天空好大片。」盧廣仲說。

舞台下,共同主辦單位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正賢穿著涼鞋、運動服外套,電話接個沒完,但他仍然抓緊空檔,對著開著車經過的民眾大喊:「小孩頭不要伸出來啦,這樣危險。」

六十歲的梁正賢其實不是藝術家,他是建興碾米廠老闆,池上米產地標章制度推手,被鄉親稱為「梁員外」;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誇他是「池上感動的來源」;藝術節主持人曾寶儀介紹他是「池上土地公」,有求必應。

秋收藝術節開辦前幾年,台灣好基金會負責主辦活動,邀約鋼琴家陳冠宇、優人神鼓、雲門舞集等表演者,卻遇上難題:農民播種時間不同,要怎麼在稻田中變出整齊的表演場地?梁正賢出面協調,不僅向當地學校借百萬鋼琴,還說服鄉親,提早收割稻米,提供空間。

從二○○二年,因應池上米產地標章,梁正賢要求農民參與培訓及每天撰寫栽培紀錄,派上用場。哪天插秧、哪天割稻品質最好,讓栽培紀錄約一千二百個樣本說話。為了順利變出秋收藝術節舞台,農民使用早熟品種高雄一四五。

這個近三年獲得全國稻米六冠王,稻穀收購價全國最高的冠軍米團隊,竟然用「米」養出了藝術。

米是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自籌經費的重要來源,也讓靠土地吃飯的農民在農閒之餘成立書法社、繪畫班等社團。連曾駐村池上的藝術家蔣勳都說,農民是他的老師。

「我不特別懂文化藝術,但我知道它絕對比卡拉OK、六合彩好,」梁正賢說,「池上農民很忙啊,還要跟我們去聽音樂會。」農民參加教育培訓,課間他放的是古典音樂。甚至和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合作,在伯朗大道設置揚聲器,讓池上米一天聽六個小時莫札特、貝多芬等大師名曲。

「池上人很團結,沒有任何一個農民有私心,內部也沒有派系。」長期深耕池上的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觀察。

秋收藝術節當晚,他遇到一位池上老農擔心外人闖入,弄亂排好的椅子,而在舞台旁守夜。他向友人推薦池上杏仁茶店,結果老闆竟悄悄關店,跑去當志工,放棄大發觀光財的機會,就怕對遊客招待不周。

「我們是互利農村,要一起『有米樂』。」梁正賢說。從池上米產地標章、秋收藝術節到穀倉藝術館成為台灣農村的名片,池上花了約二十年時間。但他們不畏懼等待,因為他們深知一丁點改變,至少需要深蹲五年。

如今吃飯配藝術,已是池上的日常風景。十月,池上鄉農會宣布,池上米每六十公斤調漲一百元,漲幅六%,等於為農民加薪。「這樣白飯應該可以吃大口一點吧。」梁正賢大笑。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