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很不政府出版品的《歷史文物》,怎麼做到的?

2020/12/08

LINE分享 FB分享

2020年,《歷史文物》改版了,從等待的蜘蛛化身為主動的蜜蜂,箇中奧祕,且一探究竟!

坐落在植物園荷花池畔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很老,創建於1955年12月4日,剛要過65歲生日;館刊《歷史文物》一樣很老,1961年創刊,也要奔6了。老博物館的老館刊,更不應該悶著頭做,「《歷史文物》不傳遞口號,我們立志做有故事的雜誌,重現藝文界人士的聲音與足跡。若季刊每期發行都能讓人家期待下期內容,那便是我們的榮譽。」廖新田館長說。

於是,2020年,《歷史文物》改版了。「新版《歷史文物》季刊遵循『蜘蛛變蜜蜂』原則。」蜘蛛變蜜蜂?好深奧啊!廖館長笑著解釋,這是從蜘蛛被動地結網等待獵物上門,轉變為蜜蜂積極主動尋找花蜜。新版刊物用更親民、賞心悅目的手法傳遞嚴謹、知性的一面,與更多元的讀者創造更多溝通。

2021年1月13日前,上傳您的意見與我們交流,還可以填問卷抽好禮。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td3SL9ZWERNrvUKk4cvkHtFEbYS4R8gyYwqT4n_MJkGacqw/viewform

立志做有故事的雜誌

我們立志做有故事的雜誌,立志說故事,306期(2020.06)的封面故事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老故事 那些年在史博的日子」,是創刊以來史無前例地以老館員為主角所做的專訪特輯。試想,史博館歷經一甲子多的洗鍊,走過臺灣這片土地的每個重要時刻,伴隨著許多人的成長記憶,像是炎炎夏日坐在博物館茶座品茗欣賞荷花,又或者橫跨近20年、栩栩如生到引起觀眾尖叫的「北京人生態展」(1976~1994)、漏夜排隊也要看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2008)……;沒有幕後,無以成就偉大,而在這座紅牆綠瓦的中式宮殿建築裡面,沒有誰比奉獻大把青春的館員更明白箇中的酸甜苦辣。

售票員姊姊練就一秒判斷觀眾來自何方的火眼金睛,展場姊姊陪著觀眾成長茁壯,研究人員更是人人都有這麼一段熬夜趕展覽的經驗談。期間精采說不完,退休館員成耆仁博士有這麼則「超生動」的故事:「921 大地震那年(1999),黃光男館長提出『搶救地震文物』的提案。在地震發生後的第3 天,史博館考古小組成員一同搭車前往南投執行專案……,正當我們在這些看似一座山的磚瓦和廢棄堆中尋找歷史文物時,原屋主突然出現並大叫:『小偷啊!你們深夜不睡到人家垃圾堆做什麼?』把我們收集的一批文物全部奪了回去說:『我寧可當垃圾丟掉、一件也不會給你們。』」好氣又好笑的經歷至今難忘。透過老館員,從記憶裡看見大家心中的史博館,也看見史博館不同面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307期也是精采滿滿。人生病了看醫生?那,文物生病了呢?封面故事「文物看醫生 修護診療 妙手回春」以史博館近年的文物修護案為例,訴說文物看醫生的那些事,其中還有讓文物「松下高士」先生記述他的看診經驗。特別企畫「古味翻新 史博館打造最夯文創」則是史博館與年輕設計團隊聯手出擊的兩檔概念展覽,透過設計翻轉古文物,打造不同的可能性,展現臺灣文創設計與博物館的豐沛能量。

一見傾心,打開神祕多寶格

改版是內容的,也是視覺的。封面版型亦跳脫傳統配置, 希望讓人看見封面就能引發好奇心,毫無壓力拿起翻閱。2020一整年4期,封面也說了故事。譬如304期(2020.03)改版首期,在活潑的粉色調裡,創意結合酒壺與茶杯,讓這不尋常的一幕傳達封面故事「這杯不單純 茶的旅程,酒的故事」;又像是305期(2020.06),封面運用可愛插畫,「小明」、「小華」兩位小朋友拿著GPS定位器,徜徉在水墨大師傅狷夫創作的山林裡,測量文物的地理座標,不啻是封面故事「跟著文物去旅行 藝遊史博」的最佳寫照,有趣又有詩意。

想知道更多《歷史文物》嗎?精采內容詳見:
https://www.nmh.gov.tw/informationimgs_199.html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