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客家文化巡禮 義民節褒忠尊義

跟著夏立民帶路玩客庄

2019/07/10

  • 文字 / 廖靜清
  • 攝影 / 林峻宇
  • 圖片提供 / 夏立民、廖靜清、北埔食堂、Shutterstock、Bear_Wu
LINE分享 FB分享

春末夏初,油桐花陸續綻放,一簇簇潔淨小花染白整個山頭,徐徐清風拂來,宛若天降雪花,落了滿山滿徑。季節輪轉來到夏日義民祭,每年全臺各地的客家庄都會輪番舉辦民俗慶典,尤以「新竹縣義民祭」最盛大,發揚重要信仰文化。而在雙北的客家義民祭,則是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的慶典,開創出現代客家意象。客家青年夏立民經常擔任客家相關文化活動主持人,除了介紹獨特的臺灣本土信仰,並以流暢客語帶領民眾體驗現場鬧熱氣氛,令人耳目一新。

樸質傳統文化滋養身心能量

媒體人夏立民曾任原鄉教師,喜愛表演、藝術,學生時期就展露主持天分,2012 年正式踏進新聞傳播領域,擅長文字和企劃工作。這位人權運動先鋒從小到大都是資優生,出生純樸客家庄,生活言行受到長輩影響。「我的阿公非常節省,堅持天黑了才能開燈,而且餐桌上的菜總是從一大盤青綠色吃到變一小盤暗綠色!吃不完繼續加熱烹煮。」夏立民笑說兒時回憶,出生桃園市平鎮區,國小2年級才搬到苗栗縣頭份鎮,跟著阿公阿婆住在一起,老人家非常勤儉,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客家人堅忍毅力與硬頸的精神。

頭份老家是傳統的三合院,保存傳統格局景觀,除了門前庭院,還有農村時代的耕種器具和廚房配備,如風鼓機、用柴火烹煮的大灶,古家具的溫柔觸感令人懷念。頭份的林姓人數眾多,夏立民的母親姓池,自幼讓給林姓姑姑收養,從林姓宗親的生活圈和強大的內聚力,深刻感受客家人「團結重親族」性格,彼此守望相助,表現出高度合群意識。「整個生活圈連在一起,特別重視年節歲時節慶,藉節日團圓話家常,深具濃厚的人文精神。」夏立民記得逢年過節時,上門拜年問候的親友絡繹不絕,凝聚家族情感。

夏立民從小生活在客家庄耳濡目染團結、刻苦耐勞的精神。另一方面,頭份小鎮的生活資源不如都市豐沛,長輩們經常耳提面命要認真讀書,將來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夏立民銘記在心,盡全力考上竹苗第一志願——新竹中學,念書住校期間,每當返校時都會在公車站跟老人家用客語聊天,特別親切溫馨。

客家子弟夏立民在文化保存與傳承上不遺餘力。


客家青年築夢發揚歷史人文

夏立民非常感謝長輩們教導母語,練就扎實底子,說了一口流利的客家話,還曾參加大型客語演講比賽。「寧賣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的名句讓夏立民產生文化使命,尤其語言正面臨消失的危機,因此只要擔任活動主持,就會穿插幽默詼諧的客家俚語,從中了解生活經驗和教育寓意。

2006年,就讀師大期間,參與客家電視台節目《作客他鄉》至印尼亞齊省探訪當地居民,聆聽海外客家人的故事。「印尼是東南亞最多華人的地方,其中有不少客家人,在當地聽到家鄉母語真的很感動!」代代相傳的華人後裔仍用客家話溝通,語言跨越國境隔閡。

畢業之後,曾任偏鄉教師,至新竹尖石國中教導英文;隔年考上東吳大學人權所,深入關注人權事務。2014年進入媒體業服務至今,擔任民視節目主持人、參加客家電視台的節目演唱客家流行歌曲、主持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轉任公共媒體「德國之聲」臺北辦事處記者等,累積豐富職涯經驗。2016年中,推出《客家就是主》系列影片,希望透過自身的行動,影響大家主動說客語的習慣。

 

年度義民祭凝聚客家人情感

對於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印象,夏立民幼時曾與父母造訪遊玩,當時懵懵懂懂,對「義民」的意義和歷史文化沒有完整概念,只覺得建築恢弘、後院庭園占地廣闊,小橋流水、涼亭步道等有別於一般廟宇。直到上歷史課、關注客家議題,更認識信仰的文化內涵。擔任客家相關活動的主持人後,積極汲取相關知識,體認到客家義民信仰與其人文精神,希望透過一己之力推動客家語言的傳承與發展。「接觸越多,越覺得自己的根是如此讓人引以為傲,散發斯土芬芳!」夏立民以身為客家子弟為榮,北上求學工作多年,每次用客家話聊天時,都有一種異鄉遊子的歸屬感,語言凝聚了情感,產生支持和交流。

漫步客庄一探先民生活軌跡

新北市於2005年成立客家文化園區,鄰近鶯歌火車站,地理位置十分便捷,不論是選擇自行開車,或是鐵路運輸方便遊客蒞園遊玩,提供臺北都會客家人群聚交流、展現生活記憶的平台。「新北市客家義民爺文化節」歷經數年舉辦,每屆策畫精采豐富的系列表演,打造特色城市藝術節慶。包括花車踩街、傳統山歌、客家新音樂、客庄美食、傳統客家工藝等,以義民信仰為基底,共同創造新北市客家記憶。

跟著夏立民漫步竹縣客庄,一探先民生活軌跡、感受濃濃敦厚人情,風味絕佳的小吃讓人回味無窮。新埔小鎮以柿餅、粄條和宗祠聞名,街巷走幾步路就可以欣賞傳統建築,家廟與宗祠的數量居全臺之冠!每年農曆九月,新竹吹起特有的九降風,農家忙著採收、製作柿餅,黃橙橙的柿子一簍簍陳列,曬出金黃色澤,形成絕美農家畫。順遊來到鄰鎮北埔,這裡曾是清代北臺灣最大的隘墾區域,老街保留當年墾拓的遺跡,古蹟群值得一遊。廟前各式各樣的攤位聚集,走進古廟舊巷內尋找客家美食,百年餅行、擂茶及特色招牌菜,譜出懷舊好滋味。

              遊走客庄,夏立民最喜歡跟長輩聊天話家常,「每當使用客語,有一種自己人聊心事的親密感!」語言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拓展自己的人生視野。藉由不斷精進了解客家文化脈絡,喜愛分享最精華的諺語,反映思想與智慧。他用「紅梅做過青梅來,擔竿做過嫩筍來」比喻豁達的人生觀,紅梅是青梅變的,擔竿是由竹筍變竹、再變成擔竿,象徵客家精神代代相傳。客家青年善用媒體力量,創意與傳統激盪出新火花,讓客家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去到北埔,除了逛老街還可以順道遊玩北埔冷泉。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