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走進西藏 時間與藝術的萬里尋奇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夏天到海拔三千六百公尺的西藏拉薩市,卻沒想到,在這麼高的地方,會遇見都市的人潮!

首先,在有一千三百年歷史的大昭寺,看見如織遊客,穿過門口排排站著嗑頭的信徒人牆,進入大門,每個佛像小房間,信徒川流不息的膜拜、奉獻。最長的人龍,當然是釋迦牟尼佛等身像(編按:即模仿其真實樣貌的佛像),得等一小時以上,才能進入膜拜、磕頭,好不容易排到,只磕一下頭,就被身後的人拉起,「快點!」因為後面還有人等著。

繼而,在布達拉宮,由於來自世界各地的旅行團爭相一睹其風采,布宮不僅限制參觀人數,所有旅行團還被限制得在一小時內參觀完畢。警衛聲聲催促下,達賴喇嘛接見文武官員的宮殿、寢宮、歷任達賴喇嘛靈塔,都只能走馬看花、瞄一眼就走人。

這裡是西藏嗎?熱鬧程度遠超乎想像!不只我難以想像,對第六次到西藏的觀想藝術公司董事長徐政夫而言,更是「震撼」。徐政夫說,前五次到西藏,都可從容自在的逛,這一次的人潮也是他前所未見的。可能因為青藏鐵路開通,若是如此,未來人潮只會更多。

四張唐卡,一段西藏文物情

一九九五年,是徐政夫第一次到西藏,世界屋脊既雄偉又美麗的山水,及藏人對宗教的虔誠,讓他深受感動:「天特別藍,風光很獨特;人對物質的要求不多,精神上卻是很快樂的!」

從此,徐政夫似乎對西藏無法忘情。除二度組團帶收藏家到西藏參觀文物;另一次到白教大寶法王駐錫地祖普寺朝聖觀禮;還有一次,聽說可以看到一批精彩的佛像和唐卡(西藏特有的繪畫,以宗教故事為題材),他無視於寒冬,隻身從四川入藏。

今年他的第六度西藏行,目的是要與西藏博物館等單位洽談,將西藏文物引進台灣舉辦大型展覽。洶湧的人潮,加深徐政夫想辦展的企圖心。七月初從西藏回台,七月中他即趕著到北京,找到文物局官員接頭,計畫引進兩百件西藏文物到台灣展覽。

玩骨董、經營骨董業二十一年的徐政夫,熱中西藏文物的源頭,要從四張唐卡說起,十四年前,他才剛開始收藏唐卡,當時北京故宮副院長楊新拿出四張清乾隆時期皇宮內收藏的唐卡,徐政夫一打開,就震懾住了:「已經是兩百多年前的畫,但你只能用『金碧輝煌』形容!」金色、硃砂紅色、深藍,顏色鮮豔燦爛、畫工精細,「怎會有這麼美的東西?」

不同於中畫的寫意;西畫的具象與抽象,唐卡以佛教故事為主,同一畫面上有佛像和現世、輪迴等不同時空,幾百年下來,畫中的礦物顏色依然如新。

一座佛寺,一座西藏博物館

到西藏走一趟,會驚訝於藏人物質生活簡單,但不論貧富,所有人對佛的奉獻卻很大方,也因此發展出無數華麗珍貴的佛教文物藝術。以唐卡為例,一張唐卡,可能是一個人以一輩子時間一筆一畫勾勒而成。這些經過時間洗禮的宗教作品,都藏在寺廟裡。西藏博物館副館長鄭御明即表示,西藏寺廟的文物之豐富與價值,不亞於博物館。

或者可以說,西藏每一座寺廟,就是一座博物館!

像是,有一千四百年歷史的大昭寺,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是世界僅存仍完整、經釋迦牟尼佛親自開光的佛像;哲蚌寺和色拉寺,都有大量經書等文物珍品,如明、清時代的《大藏經》。

有「第二敦煌」之稱的薩迦寺,藏有四十幅六百年前的唐卡、面積達一萬平方米(約一‧四個標準足球場大)的壁畫、及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貝葉經(用鐵筆在貝多羅樹葉上刻寫的經書)。有些寺廟有數量龐大的石雕藝術品;另有些寺廟如江孜白居寺則有可觀的十三世紀到十五世紀的佛教壁畫……。

「這裡有無限寶物!」徐政夫說。面積有三十三個台灣大的西藏,光是喜馬拉雅山脈,就有五十座超過七千公尺的高山,高原幾乎都在四千公尺以上,氣候乾冷,人煙罕至,千百年來唐卡、壁畫、經書、佛像雕刻等,仍保存得相當好,幾乎沒有受到破壞。

徐政夫從西藏考古人員處聽來的,就包括:建於西元一○八一年的扎塘寺,保存有十一世紀別具風格的大量佛像壁畫;在藏西(西藏的西部)阿里地區,有數十張十三世紀的唐卡被發現;還有宋代緙絲、唐代的絲綢……等令人迫不及待,想一睹真面目的文物。

一顆天珠,一窺西藏生活觀

我們參觀西藏博物館時,專研考古的前館長索朗旺堆提及的一個真實故事,也讓我們驚訝於西藏寺廟藏寶之豐富、貴重。

一九八八年西藏大昭寺維修時,在一尊佛像下方,挖出四、五百顆天珠以及錢幣,當時,索朗旺堆拿起一顆天珠問現場人員市價,得到的答案即高達人民幣六、七萬元(以目前匯率換算,約合新台幣二十五萬到三十萬元)。而維修完成後,這批寶物又被全數被埋回原位。

姑且不論這些深藏地底的寶物。就以文物市場上流通的佛像、唐卡為例,就能看出西藏佛教文物的價格潛力。畫工細、具有年代的唐卡,如今在市場上的價格,大約是十年前的十倍。

至於佛像,去年十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個明永樂宣德年間的藏傳佛教造像「鎏金彌勒菩薩像」,以港幣一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億元)拍出,創下佛像拍賣的最高價紀錄,且價格竟是十一年前的十八倍!徐政夫印象深刻的說,一九九五年,這尊佛像在法國拍賣,被一家Speelman骨董商以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萬元買走。沒想到十一年後重現市場,漲幅如此驚人!

徐政夫邊聊著這些故事,邊拿起自己收藏的銀製法螺、天鐵金鋼杵,讚嘆西藏文物雕工之精細。而細工背後,其實是時間的累積。

大概就是愛上西藏文物的手工和時間感,最近徐政夫在西藏的「尋寶之旅」,已不限於老東西,像是他新買的兩張手工做的犛牛地毯,一張售價人民幣四百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七百元)。這是藏人農閒時,以手工慢慢編織而成,一個人得花六到八個月,才能做成一件地毯,算一算其中耗費的時間和手工價值,徐政夫說:便宜,絕對值得! *布達拉宮》走進達賴喇嘛的家

布達拉宮是歷世達賴喇嘛處理政務的辦公場所兼住所,也是西藏人民宗教信仰的中心;不但當任的達賴住布達拉宮內(編按:目前14世達賴喇嘛在1959年出走至印度,現旅居印度達蘭沙拉),已過世的歷世達賴的靈塔,也都在布宮內。

布宮既雄偉,又錯落不齊!它的建築雛形形成於七世紀,至17世紀又增建白宮和紅宮。相較於北京紫禁城之結構嚴謹、格局方正;布宮是「錯落不齊」的,甚至,它連樑柱都不是利落的直線。

而順著山勢興建的紅白兩色外牆,看起來也曲曲折折如階梯一般。遠望布宮,呈紅白兩色。近觀紅牆,竟是草做的!那是以西藏當地的白馬草,一根根草累堆而成,取其輕、防水,又有美感。至於布宮的白牆,雖是石塊建成,但外觀卻不用油漆,而是以石灰由上往下淋,凹凸不平,卻別具粗糙之美。

但布宮又是雄偉的。它位於拉薩市一個小山丘上,要進入布宮前,須先爬900個階梯蜿蜒而上,在空氣稀薄的3,700公尺山上,更是舉步維艱、氣喘吁吁,但爬到頂端往下望,拉薩市全景一覽無遺。歷世達賴喇嘛,應也是如此居高臨下俯視他的領土和子民!(文‧李采洪)

*大昭寺》遇見2,500年前的釋迦牟尼佛

如同回教徒的聖地是麥加、基督教聖地在耶路撒冷。藏傳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是大昭寺。在大昭寺前廣場,每天都可以看到一群群磕長頭的人,他們五體投地趴在地上、起來、再拜、再磕頭,周而復始。 有人遠從青海、四川等地,花半年、一年時間,邊走邊磕長頭,額頭磕到黑青,仍矢志不移,因為大昭寺供奉的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是經釋迦牟尼佛親自開光的,藏人見到這佛像,等於見到2,500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一般。因此,能到大昭寺向釋迦牟尼佛磕頭,是他們一輩子的心願。

事實上,「大昭」藏語意思即是「有釋迦牟尼的佛堂」,這建於西元647年西藏吐番時期的寺廟,也等於是拉薩市的緣起,信徒到此參拜,並繞著大昭寺內外轉經,環繞大昭寺外牆的轉經路線,發展成後來的八角街。即是如今西藏、尼泊爾、印度藝品店和攤位匯集的觀光街。也因此,才會有「先有大昭寺,才有拉薩城」的說法。(文‧李采洪)

*小辭典》

辯經 辯經是藏傳佛教相當獨特的教學制度,透過一問一答,真理越辯越明。通常,坐著的人是答辯者,站著的人是質詢者;質詢者提出問題時,會擊掌、跺腳後,才開始發問。「例如,為何色即是空?」答辯者回答後,質詢者再從答案中找破綻或矛盾點,繼續追問,直到質詢者找不到破綻,接受答辯者的答案為止。 在西藏色拉寺、札什倫布寺等,喇嘛們辯起經來,相當熱絡,這往往也是最吸引遊客的畫面。(文‧李采洪)

*小辭典》

轉經 帶佛教信徒手搖轉經筒,以寺廟等宗教聖地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步行轉圈,並念佛號,以表達對神佛的虔敬之意。 在拉薩市,隨處可見藏人手持轉經筒轉經,他們以大昭寺為中心,共有三個轉經路線,「內轉」是繞著大昭寺內一圈,「中轉」是繞著大昭寺外牆一圈,「外轉」是繞著拉薩市一圈。 (文‧李采洪)

*同場加映》品嘗西藏

糌粑 西藏的主食,是以青粿曬乾炒熟磨成粉,再加水和酥油茶攪拌成糰。你問,吃起來到底是什麼滋味?我的感覺是:像小時候吃的麵茶,只是,帶點濃濃的酥油味! (文‧李采洪)

酸奶和酥油 酸奶是發酵後的乳汁,嚐起來如同不加任何調味料的優酪乳。在西藏,製作酸奶的方式是牛奶倒入木桶,再以附有一木塊的木杵,上下抽、壓上千次之後,分離成奶油和奶汁,浮到表面的油脂,就是酥油。(文‧李采洪)

生菜沙拉 從沒想過,在拉薩可以吃到很好吃的蔬菜,蘿蔔、各種葉菜類,水分多而青脆。原來是因為這裡地勢高達3,600公尺,加上日夜溫差大,生長出典型的高冷蔬菜,做生菜沙拉一級棒。(文‧李采洪)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