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散盤

故宮大海報

散配

散配

散配

散配

充滿童趣的中國字

西周 散氏盤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為了「精彩100:國寶總動員」特展,故宮推出觀眾票選。可以想見,觀眾選的必定是造型亮麗或擁有高知名度的「明星」文物,但,若由專家來選,誰又最有希望奪魁呢?依據二○○二年的專家投票,答案是——西周「散氏盤」。

國寶總動員的一樓青銅器展場裡,一堆孩子擠在大玻璃櫃前,興奮的看著造型宛如外星人與怪獸合體的「亞醜」銅器,和四個愁眉苦臉的塌鼻奴隸扛著的「人足獸鋬匜」,還扮著鬼臉彼此嘲弄。

就在不遠處,一身端凝厚重,銅質精純,閃著耀眼墨綠光澤的散氏盤,儘管是此次國寶展中的重中之重,卻孤伶伶的無人問津。

造型「古板」的西周晚期青銅器,一向是最沒有觀眾緣的國寶,但其實,「散氏盤是一篇很可愛的圖文書,」故宮器物處吳曉筠表示,只要搞清楚原則,就會覺得古人的表達方式好直接、好有「童趣」,比起咬文嚼字的現代官樣文書好玩多了。

散氏盤的故事是這樣的:「夨國」和「散國」是周天子王畿內的兩個小邦國,因為夨國之前偷襲了散國,所以現在要用田地來賠償散國。(原文是:用夨(撲)散邑,迺即散用田)。

第一句話簡單交代了事情的由來,之後的描述,就開始「動態」起來了:

有一堆勘查地界的人,涉過一條叫「瀗」的河往南走,到了一個大湖停下來,做了一個記號(一封);然後又繼續走(這回是走山路),到一個地方又做了一個記號(二封);就這樣東南西北,一會兒碰到城界,一會兒碰到道路,一會兒碰到墳墓,曲曲折折的走了一圈,做了好多記號。這是割地履勘行動的第一部分。

接著大家又走第二塊地,這塊地因為是「井邑田」(天子分封的田地),比較方整,一下子就走完了。

「你注意看看,這上面的『田』和今天的『田』不是一樣的嗎?」吳曉筠說,周朝非常喜歡誇耀自己的農業成就,把「周」字拆開來看,就是一塊種滿了作物的田,下面有一張笑咪咪的嘴巴!

散盤銘文中出現十八次、外型很像「弄」的「封」字,也是一個和植物有關的字,它「畫」的是兩隻手捧起了一棵樹,可以想像是種一棵樹做為界線(起土為界);妙的是十八個「封」字高矮胖瘦各個不同,就好像小孩子隨興畫圖,並不特別講求什麼規矩一樣。

銘文中還有兩個鮮活得像會動的字,一個是「涉」,一個是「陟」(音「志」,是登高的意思);前者清清楚楚畫著兩隻腳丫子走過彎彎曲曲的河流,後者的兩隻腳丫子則在爬一座倒過來的山,即使經過兩千多年,還是可以一眼認出——沒錯,這就是我們老祖宗的象形字啊。

介紹完兩塊割地之後,接下來,輪到一大堆人物出場,總計夨國人來了十五位,散國人來了十位,連官銜帶名字一一唱名,以示慎重。

再仔細看,官銜裡出現了幾個中國史書上常見的字,像是「司工」(辭工)、「司馬」、「司土」等,他們分別掌管公共建設、軍事行動和土地徒役。這些大官的出場,更顯得這次合約的慎重。

接下來表明訂約的時間(唯王九月,辰在乙卯),然後夨國人分兩梯次發誓,大意是說「我既然給了散氏田器(農具)、濕田、乾田,如果我爽約,如果我欺騙了散氏,我就照價賠償,而且通告各國棄絕我!」

古人訂約怕口說無憑,因此,像是「治神之約」、「治民之約」、「治地之約」,以及「治功之約」等等重要約定,都要「書于宗彝」。而除了大鼎之外,「盤」由於是洗手洗臉用的,因此有「昭其潔以示敬謹」的深意,也有天天低頭盥洗、提醒自己的作用,正如同商湯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散國人也特別鑄了這件銅盤,做為「鐵證」。

一般周朝銅器銘文,常會把周天子標舉出來歌功頌德一番,但散氏盤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通篇沒有提到周天子,以致位於王畿、直轄於周天子的這兩個小邦國,究竟為什麼會打起來?是不是經過周天子出面仲裁才停戰議和?周朝的井田制度照理說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又為什麼可以私相授受?

以上種種疑問揮之不去,這次「國寶總動員」的說明中,已經不再認為文末的「仲農」是周天子派來見證的史官,讓許多人吃了一驚。

「這沒有什麼奇怪,」吳曉筠表示,研究上古文物,一定要有「寬廣的心」,因為銘文常常「語焉不詳」,十個金文學者往往有十一種猜測,要想還原現場談何容易?但拋開那些考據辯證,單純用感覺跟著古人走,就會清楚感受到古人的心意,也感受到文化的一脈相承,從未間斷。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散氏盤出土和流傳的故事。

話說清朝盛世的幾位皇帝喜好古玩珍寶,四處蒐羅。在可以賣出高價的誘惑下,民眾努力挖掘尋找,陸續發現了許多寶貝,像是散氏盤、毛公鼎、大盂鼎、小盂鼎等等,尤其是陝西西安附近的周原(也就是周朝舊址),青銅器成千上百地大批出土,簡直叫人眼花撩亂。

散氏盤出土後幾經轉手,不久就引起轟動,到了嘉慶皇帝五十歲大壽時,有官員重金買來獻入宮中,沒想到嘉慶皇帝不好此道,這件國寶就隨手一收,沒有人知道放在哪裡,甚至以為在八國聯軍時早被燒毀了。

一直到民國十三年,當時打理紫禁城事務的遜清內務府進行文物清查時,在養心殿的庫房裡發現了它,乍見還以為它是仿造的贗品。之後確認是真品,遜帝溥儀高興得立刻把銘文拓印了五十份分送大臣。

第二年溥儀就被趕出宮去,散氏盤也在戰火催迫下幾經遷移,最後萬里迢迢落腳台北。

國寶小檔案_散氏盤

年代:西周厲王時期(距今約2850年)
規格: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
重要性:中國最早、也是過程記載最詳盡的割地賠償契約。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