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野性雨林拜訪猩猩國王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馬來西亞婆羅洲擁有獨一無二的野生生物和未開發的叢林地帶,豐富自然景觀,其他地區難以望其項背。

西蒙谷野生動物中心(Semenggoh Wildlife Centre)正逢午餐時間,但是賓客似乎誤了今天預定的開飯時刻。成堆的香蕉、椰子和波羅蜜擺放在餵食的平台上,在熱氣蒸騰的森林中緩慢的飄散出果實甜美的氣味,但是目前為止只有附近樹上幾隻松鼠和鳴鳥感興趣。

寧靜沒有持續很久,矮樹叢中很快就傳來樹枝斷裂的急促聲響,隨後從上方探出一張臉來:巧克力色雙眼、鼓起的雙頰,滿是皺紋的口鼻,全身長滿肉桂色的毛髮。「瑞奇(Ritchie)來了!」強.溫(John Wen)說,他在西蒙谷擔任野生動物助理有九年了。「牠是這裡紅毛猩猩家族的老大,我們通常就叫他國王。」

他看著瑞奇笨重的走出森林,用兩隻毛茸茸的手臂握拳維持平衡。「牠脾氣暴躁,所以其餘猩猩都先讓牠吃飯。我們也學到教訓,不要打擾國王享用午餐!」約翰笑著說。瑞奇以手臂抓取一抱的水果,再度退回幽暗的森林。牠一走,其他猩猩家族成員就懶洋洋的以大車輪動作,從樹上擺盪過來吃午餐,伸出瘦長的四肢抓拿大量的水果。

西蒙谷周邊有七百四十公頃的雨林保護區,是沙勞越(Sarawak)最大的保護區。有二十七隻紅毛猩猩住這裡,牠們自由游走在雨林,用餐的時間才會回到保護區。溫解釋說,「有些猩猩喜歡與人接觸,居住地離保護區很近。其他猩猩我們可能一個月才見到一次,尤其是水果盛產時,牠們很容易在森林找到食物。每隻猩猩個性都獨一無二,這也是這份工作吸引人之處。」

一隻母紅毛猩猩從樹叢中鑽出來,劈開一只椰子,將椰汁斜斜倒入口中,懷中的寶寶緊拽著牠的毛髮。這對母子翻觔斗時,溫補充說:「我們對於紅毛猩猩的思考和溝通方式還是了解有限,牠們很多方面都和人類很相似,但畢竟還是野生動物。我們的工作就是確保牠們維持野生生活。」

若想深入了解當地傳統文化,就得搭著棧板船來南哥的羅(Nanga Delok)。黎明破曉時分,南哥的羅的長屋已經開始早晨的工作了。男人忙著補魚網,太太炒麵當早餐,接著要綑綁籐籃,準備前往村裡稻田展開一天工作。屋外,狗兒在陽光下伸展四肢,豬隻在長屋的高腳柱磨蹭鼻子,河對岸的公雞傳來喔喔喔的啼叫。眼前的鄉村生活百年來幾乎沒什麼變化,南哥的羅居民也希望一直維持下去。

南哥的羅長屋位在綠草如茵的杰利河(Jelia River)岸,從最近的道路也要搭五十分鐘的船順流而上,屬於組成沙勞越的二十個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伊班族(Iban)。伊班族居住在叢林中,生活與大地和諧共同依存,在叢林尋找食物、衣料和各種物品。擔任探索自家文化導遊的伊班族人提榮.裘那(Tiyon Juna)向我們解釋,「過去,叢林能提供各種我們需要的資源,食物、建築材料,還告訴我們人類生活演變的故事。」他指著在手臂和身上的刺青,每個圖案的靈感都來自於伊班族傳說,同時也標示出自己生活經歷的重要時刻。

伊班族生活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特色是共同居住模式—奴馬潘京(rumah panjai),也就是長屋。每間長屋有高達五十個以上家庭的私人區域,也有一個共享的長廊當作儲藏室和部落聚會所。傳統的長屋由大自然取材,用鐵木(ironwood)和露兜樹(pandanus)搭建而成,如今大多是用混凝土和水泥。裘那說,「每個伊班族人仍然都屬於沙勞越一座長屋,即使他們搬走了也還是如此。對我們來說,長屋是舉行生活大事如喪禮、婚禮和節慶的地點。長屋是我們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南哥的羅是沙勞越少數仍採傳統方式建築的長屋之一,使用木材和茅草,補綴著幾塊鐵皮波浪板。村民過生活的方式和祖先沒什麼不同,打魚、做手工、種稻,雖然現在他們也擁有現代的便利設施,像是自來水、電力和衛星電視。儘管如此,南哥的羅和外在世界的生活差距仍然很大,特別是天黑後關掉發電器,蟲鳴鳥叫不絕於耳。

「即使我現在大多住在鎮上,但只有待在叢林時才感覺回到家。」裘那以伊班族方式烤魚,邊把雞肉、蕨類放在竹筒烹煮邊說,「在這,我感覺和祖先同在,最有活力。」當他工作時,一名上身打著赤膊老船夫划船經過,瘦壯結實的身軀上刺著部落刺青。他看了提榮一會兒,舉起槳來打招呼,然後安靜的順流而下,像是個幽靈般消失在清晨迷霧之中。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