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最常表露、最常看自己的角度是:「我是一個蒐藏小提琴的人。」能享受生活裡音樂、繪畫雕塑等美好收藏,並且讓其他人也能一起分享,這才是他一生中最終、最高的願望。(攝影:李明宜)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最常表露、最常看自己的角度是:「我是一個蒐藏小提琴的人。」能享受生活裡音樂、繪畫雕塑等美好收藏,並且讓其他人也能一起分享,這才是他一生中最終、最高的願望。(攝影:李明宜)

感受穿越時空的驚奇,直擊許文龍最愛的5個館藏

2014/05/18

LINE分享 FB分享

6月底,alive難得採訪到已屆86歲的許文龍,與讀者分享他生活裡的這些美好。他表示,透過這座龐大的博物館,其實他最想表達的,無非就是音樂、美術其實也可以很生活。

許文龍最為人所熟知的蒐藏與享受,莫過於音樂與小提琴。從1990年買下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的一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後,短短24年間,奇美博物館裡已有1360把名琴。除此之外,以下推薦奇美博物館中許文龍的5項最愛館藏:

蒙古弓:雄霸歐亞的帝國超強武器

許文龍認為,蒙古帝國就是因為發明了這種射程遠、威力強大的蒙古弓,帝國才能如此強盛,且影響歐洲的歷史。

這種蒙古弓分為馬上用的短弓,和下馬後使用的長弓,都是用動物的角、骨所製成,是相當堅硬的武器。拉開弓須有約70公斤的拉力,因此射程可達200公尺以上,甚至有600公尺遠的紀錄,也因此敵人無法近身攻擊,加上蒙古軍隊沒有稱得上鎧甲的裝備,所以動作靈活能夠戰無不勝,稱霸一方。

蒙古弓:雄霸歐亞的帝國超強武器。(攝影:李明宜)

蒙古弓:雄霸歐亞的帝國超強武器。(攝影:李明宜)

澳洲動物:當地都未必能看見的鴨嘴獸

澳洲因陸塊與其他大陸分開,形成了獨特的動物生態。像是獨一無二的有袋動物:無尾熊、袋鼠等,以及原始哺乳類動物如:鴨嘴獸。

鴨嘴獸非常特別,是種卵生哺乳類動物,但因為生性害羞,所以到澳洲當地甚至動物園裡參觀時,都會因為牠們常把自己藏起來而未必能看見其廬山真面目。奇美博物館裡的一角,展示一對鴨嘴獸,其中一隻抱著幼獸哺乳的模樣值得一看。

澳洲動物:當地都未必能看見的鴨嘴獸(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提供)

澳洲動物:當地都未必能看見的鴨嘴獸(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提供)

「亨利四世」中提琴:法國皇帝獨擁的世界名琴

此琴標籤上雖然寫著安德烈‧阿瑪蒂的名字,也就是世界三大製琴家族之一的創始人,然而經奇美博物館考證後發現,這應該是他的次子基羅拉摩‧阿瑪蒂所製,也因為他的關係,遂將阿瑪蒂家族的製琴名氣擴展至整個歐洲。

此提琴全名為「基羅拉摩‧阿瑪蒂中提琴」,它最具故事性的部分,就是背板上刻有法國皇家亨利四世的象徵:彩繪盾形徽章,兩側各有一位天使守護。此外,琴身側板由左至右鑲有黑邊金底的「Dvo Proteci Tvnvs」字樣,其意涵為「主會保佑兩件事:土地與國王」,因而這把琴被證明曾為國王所擁有,乃至於「亨利四世」這個別名比琴的本名更加響亮。

為什麼這把中提琴的身形與一般小提琴差不多?原來在16、17世紀時,中提琴的琴身長度、側板深度或中腰寬度,皆被要求須演奏出如同女低音或男高音般的音域,所以會特別請製琴師加以改造。而這把「亨利四世」也因為曾被要求將身形改小,所以音質較像女低音,且能請得動大師阿瑪蒂加工修改,更是相當罕見且有趣的例子。

「亨利四世」中提琴:法國皇帝獨擁的世界名琴。(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提供)

「亨利四世」中提琴:法國皇帝獨擁的世界名琴。(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提供)

《河畔浴女》:許文龍愛到親自臨摹的畫作

由勒巴斯可(Henri Lebasque)所畫,其年代與印象派、野獸派屬同一時期。他是當時十分受歡迎的畫家,常和馬諦斯的畫作一同展出。此幅畫可以看見女主角是以寫實畫風呈現,但背景和腳邊水影卻一如印象派般模糊且充滿動態感。

喜愛寫實風格的許文龍還曾親自臨摹這幅畫作。「你們看,這跟莫內的畫作相比甘有卡差(有比較差嗎)?」可見他對此畫十分喜愛。

《河畔浴女》:許文龍愛到親自臨摹的畫作。(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提供)

《河畔浴女》:許文龍愛到親自臨摹的畫作。(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提供)

《餵食時刻》:梵谷美術館也來借展

由朱利安‧杜普荷(Julien Dupr)所畫。十九世紀時,半隱居在法國巴比松鄉間的畫家除了米勒外,其中的佼佼者還有杜普荷。畫中人物不多,但主題清晰,婦女和小孩餵雞的鄉間生活生動活潑,而這正是許文龍非常喜愛的特色。

杜普荷的寫實功力佳,感染力強,和其他巴比松畫家們較為不同之處,就是他的畫作顏色明亮,較不灰樸,且筆下常不自覺的展現優雅氛圍,讓鄉間日常生活有種清新、舒適的自在,看不見勞苦的調性。

這幅畫作曾被文生‧梵谷的親弟弟西奧‧梵谷經手售出給美國的一位蒐藏家,也因此上個世紀末的關鍵大展「向西奧致敬」,荷蘭的梵谷美術館特別把這幅畫借回歐洲展出。

《餵食時刻》:梵谷美術館也來借展(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提供)

《餵食時刻》:梵谷美術館也來借展(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提供)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