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蔡小季喜歡造訪小鎮,不走一般觀光客路線,在非洲賴索托的塔巴采卡,跟著當地人過生活。

不能出國,還能這樣玩:逛逛台灣女孩的1200個異國小物博物館

生活新鮮事

2020/10/22

LINE分享 FB分享

大封鎖時代,讓人好想念跨國旅行。這座新開的旅物博物館(Travel Things Museum)蒐藏約1200件旅途遇見的日常用品、職人工藝等物件,或許可以成為旅行愛好者的「解憂雜貨店」。

「這不是文物鎖在櫃子裡的博物館,我們把全球各地生活呈現給你。」創辦人蔡小季(Jill Tsai)說。

建築設計師兼藝術家的蔡小季在台灣土生土長,現定居於倫敦。她太愛旅行,20多年來走過約70個國家。一開始,她只是用書籤、車票、機票和小物,做為自己的旅行紀錄。逐漸的,她把蒐集來的物件當作家中擺設,每趟旅行歸來,等於家居設計變換一次風格。朋友對她說:「妳像住在博物館裡。」

蔡小季心想,既然自己這麼喜歡旅行,何不把旅行變成工作,開一間私人博物館?

於是,2017年她把正職工作辭了,專心旅行,也醞釀成立旅物博物館。她找來研究員、攝影師等團隊成員,建構蒐藏物件的檔案資料庫,並考究翻譯名稱與歷史。

在這些旅行物件中,可見歷史痕跡與文化切片。她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陳列軍事古物的小店裡,發現兒童尺寸的防毒面具。二次大戰時期,納粹占據愛沙尼亞,其後蘇聯占領長達半個世紀。如今戰爭已結束,但相關物件還留存在巷弄裡,要讓人謹記。

火柴盒是她最喜歡蒐藏的主題。1855年,瑞典人成功發明安全火柴,逐漸流行到世界各國,呈現不同風格設計,甚至蘊含殖民歷史。旅行至模里西斯,她找到火柴盒印有黑奴扛著椰子,辛勤工作的樣子;加勒比海小島曾隸屬於英國,火柴盒則出現英國軍人的形象⋯⋯。

「我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列印當地人的文化。」蔡小季說。這是「旅人」與「觀光客」的差別,掠過觀光景點,直接浸淫在地生活。帶著好奇心,發現日常有趣事物。

隔著跨國採訪的電腦螢幕,她向我舉起兩只木製品,一只像長梳、一只像彈弓。猜猜看,是什麼東西?原來前者是斯里蘭卡人挑頭蝨的用具;後者則是中東阿曼的牙刷,一些阿曼人咀嚼米斯瓦克(Miswak)樹枝纖維來取代刷毛的清潔功能,設計簡約,具功能性。「這些在當地稀鬆平常的物品,放到異國卻令人讚歎,具有高文化價值,並能進行交流。」她說。

約5.4坪的博物館工作室蒐藏超過千個物件。這是實體空間,但她夢想的疆域更大,預計一年3次以「快閃博物館(Pop Up Museum)」形式展出。未來,帶著博物館旅行。

第一站,11月在倫敦布里克斯頓圖書館(Brixton Tate Library)登場。布里克斯頓是倫敦最早黑人聚居區之一,包括加勒比海和非洲移民。蔡小季透過小型導覽、影片,把在加勒比海相遇的物件,帶回倫敦展出,讓沒有造訪過加勒比海的第二代移民,感受家鄉的氣味。

這場疫情,讓旅行變成什麼模樣?「地球村的觀點變得更強,國與國間不再有邊界。從中國起源的疫情,全世界都受傷,」她說,「解封後,我更加期待文化交流的旅行。你怎麼善待家鄉,就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去旅行的國家。」

〈Travel Things Museum 旅物博物館〉

展覽時間:11/14-11/28
展覽地點:倫敦布里克斯頓圖書館
網站:https://www.travelthingsmuseum.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travelthingsmuseum/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