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跨越東西方的建築空間

和室.知識篇

2015/10/26

  • 文字 / 王增榮
LINE分享 FB分享

在中國古代,漢人也是席地而坐,後來因為唐代與胡人交往頻繁,引進胡人垂足而坐的方式,於是晚唐之後,垂足取代席地成為漢人的新主流。日本人則保留席地而坐,直到明治維新。

榻榻米是和室的靈魂。但在日本的傳統,和室不是一開始就滿鋪榻榻米。

早期日本建築的室內地面是鋪木板,當他們席地而坐時,是坐在木板。而做為區別,有可能會鋪上蓆子,但沒有榻榻米。榻榻米是音譯的中文,日文漢字用的是「畳」,這是中國唐代傳過來的疊蓆。日本在平安時期(西元八世紀)的貴族住宅裡,開始出現榻榻米。想像那個年代,大多數日本人的家裡地面還是泥土,誰能將進口的藺草的編織物踩在地上? 當然是非富即貴。一開始,榻榻米主要是寢具,也就是床。不過,也常被移到會客場所作臨時的墊子。此時,榻榻米只是在木地板上可移動的物件。

至鎌倉幕府時代(大約西元十二世紀),和室開始滿鋪著榻榻米。這時候,榻榻米的功能擴大為「地毯」,視覺上雖與我們傳統上熟悉的波斯地毯不同,但功能性是接近。

因為榻榻米的功能擴充為地毯後,和室的空間關係也抽象化。因此,和室裡,在桌子上放一杯茶就是客廳,放上飯菜就是餐廳,放上書本就是書房,在榻榻米鋪上床墊就是臥房。透過活動拉門的開、合,室內空間可大可小,從各別隔開的房間,變成連通的大間。

這樣彈性非凡的空間性,成就和室的一大特色。一八九○ 年代初期,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的日本館,以京都平等院鳳凰堂做範本建造之鳳凰殿(The Ho-o-den)裡,和室所展現的開放性與彈性,給予當時重要的美國建築師萊特很大啟發,而西方現代建築主要的空間觀念「流動空間」,就這樣成形。

直到現在,雖然日本社會現代化程度已經很高, 但和室仍然鮮活的存在一般日本民眾生活當中。

戰後的日本,人多地少,都市寸土寸金,現代日本人的公寓經常只有一房一廚一衛,和室之空間彈性,可以讓同一個空間,在不同時段,變身不同的機能,會客、書房、餐廳、臥房。在台灣我們也有土地高價的問題,所以現在許多住宅的設計,仍喜歡在客廳附近安排一個鋪著榻榻米的和室,一方面是懷舊,一方面是它使用的彈性,可以讓生活變得多樣化一些。

附帶一提的是,榻榻米除了地毯功能外,在古代日本還兼具一把尺的角色。怎麼說? 他們丈量室內空間的代名詞就是幾張榻榻米,甚至房屋稅該課徵多少,也是以這房子是幾張榻榻米大來做為依據。尺、地毯、床,是榻榻米在古代日本的三種角色,可見它在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同場加映》

經典日式木造建築在台灣日本統治台灣半世紀,各種日式建築在台灣非常豐富,從總統府到日式的寺廟(最具代表性的是花蓮的慶修院),甚至明治維新後流行的日式巴洛克風格建築(如位於凱達格蘭大道上的「台北賓館」)都可以找到。

若要論典型日本和室風格的木造建築,則金瓜石太子賓館就非常具有代表性。這棟原本為招待當時日本的皇太子,即後來的裕仁天皇來訪視察礦業,於1922年所興建的臨時行館(雖然最後並未前來),是典型的日式高級木造建築樣式,建築配置與外部庭園融合成雁行排列。建物大量使用檜木構築成純日式住宅,同時還有造景優美的日本庭園。(文.孫秀惠/圖.陳炳勳)

小檔案_知識專家:王增榮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經歷:《台灣建築》總編輯、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擅建築史與思潮、建築評論)
現職:比格達工作室負責人、策展人
著作:《浪漫與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蘭陽博物館,2012)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