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貝多芬的音樂烏托邦

2015/10/22

  • 文字 / 李貞
LINE分享 FB分享

最近幾年,國家交響樂團(NSO)總會為廣大樂迷呈現一齣於古典音樂史上,具代表意義的知名歌劇作品。今年的重頭戲,要屬七月份登場,由NSO音樂總監呂紹嘉所挑選的《費黛里歐》。此為貝多芬一生中唯一的歌劇作品,並將首次以Full production(劇院版歌劇)格局完整呈現。

這次,由NSO與蘇黎世歌劇院重量級跨國聯手合作,呈現的是蘇黎世歌劇院藝術總監安德里亞.荷穆齊(Andreas Homoki)在二○一三/二○一四樂季執導的版本。他大膽使用堪稱「大破大立」的現代劇場手法,不僅將原腳本中困擾歷代導演的人物對白通通取消,更改以極簡風格的現代裝束,及一只巨大的灰色「箱子」取代所有具象的場景道具,徹底顛覆歌劇舞台表演的原有樣貌。

在呂紹嘉看來,這或許更貼近《費黛里歐》的真實精神。因為,去除時代特徵的服裝與對白,丟掉不重要的東西,只留下音樂自由發聲,恰可讓貝多芬真正想要表達的意念—那些超乎劇本和故事,超越時代和時間的人性光輝與自由理想,得以被完整傳達,也讓人能以更多的想像力,體會貝多芬音樂的精神核心。

貝多芬一生音樂的交響

說起《費黛里歐》,呂紹嘉難掩對這齣作品的特殊情感。

原來,貝多芬早在一八○五年便寫成第一版,後經過兩次修改,直到一八一四年第三次推出才獲得成功。從譜寫到修正,正好橫跨貝多芬音樂生涯中最為豐富圓熟的「成熟期」。此時的貝多芬,普遍被認為是音樂書寫上,最具熱情及人性關懷的階段。此後,則完全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音樂風格亦由「人性化」進展為「神性化」。

透過這齣歌劇,除了可聽出他早年音樂訓練的基礎、成熟的標誌性音樂質感,更有如劇中「四重唱」的段落,指向未來,預示貝多芬後期音樂的神性特質。「可以說,貝多芬一生的音樂都包含在這齣歌劇裡。」

但《費黛里歐》的魅力不止於此。它並非一齣自誕生日就備受讚譽尊崇的作品,甚至很多人覺得貝多芬根本不會寫歌劇,人聲唱段不夠流暢優美,戲劇故事不夠精彩,對白部分甚至還在後世兩百年裡,令所有導演頭痛。

然而有趣的是,隨著時代變遷,原本那些被視若圭臬的歌劇形式框架逐漸褪色,人們漸漸發現,人聲唱段不過是被他「交響化」成器樂之一的一個聲部,貝多芬所追求的,是一種音樂上的「建構之美」;而他真正想表達的精神,也如同深藏多年的謎底一般,自不朽的音樂中漸漸水落石出。

「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性光輝,對生命真諦永不放棄的堅強執著,對人生逆境與不平的執拗抗爭,這些是貝多芬在每個音符裡,不斷對我們訴說著的。某種程度上,這是貝多芬一生追求的烏托邦。」

至於音樂部分是否藏有哪些新的機關?呂紹嘉說:「就當作是驚喜,留給觀眾在現場去慢慢發現吧!」

小檔案_呂紹嘉

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台大心理系學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及維也納國立音樂院主修鋼琴與指揮、義大利Accademia Musicale Chigiana di Siena指揮班。曾任柏林喜歌劇院首席駐團指揮、德國萊茵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等。



【延伸閱讀】呂紹嘉的生活旋律

1.古典樂的魅力在何處?
它不唾手可得,但給人更深層的感動,並讓人有個靜下來聽見自己內心的機會。

2.平常何時聆聽古典樂?
我很少聽CD,家裡也沒有音響,只有一台手提式CD Player。我更愛聽現場音樂會。需要溫習某部作品時,我會讀譜,那是有更多想像力的方式。

3.以音樂為職,如何保持熱情?
我常提醒自己和其他同事「勿忘初心」。永遠記得第一次的悸動,憑直覺去享受音樂是最重要的。我非科班出身,大概也更容易保持「業餘者」的心態。

4.生活中,什麼是你最看重的?
如何能在地點、時序、生活節奏頻繁改變的狀態裡,找到一種身心上的平靜、平衡。聽得見自己內心的聲音,並為之不畏任何阻礙地前行。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