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永樂大典(出版組正片)

失落的一萬冊傳奇

追尋「永樂大典」之謎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文治」與「武功」,是中國皇帝誇示政績的兩大法寶;「盛世修書」,則是國家物力、財力與文化軟實力臻於顛峰的最好證明。

說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書,當然是大清乾隆皇帝的「四庫全書」(一七八二年完成,共三萬六千三百零四冊,約八億字)。相較之下,比四庫全書早了三百七十五年、完成於明成祖永樂六年的「永樂大典」(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七億字),雖然規模較小,但這部動員了三千文士才完成的大典,充滿傳奇、謎蹤處處,至今仍是兩岸學者鑽研的熱門課題。

故事就從明成祖——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心狠手辣,但也最雄才大略、功勳蓋世的皇帝說起吧。

以叔叔身分造反篡位的明成祖朱棣,因為姪兒建文帝的老師方孝孺不願意歸順,殺了方氏家族親友八百多人,創下「誅十族」的慘絕人寰紀錄;為了防堵大臣百姓對他的不滿,他設置「東廠」,讓「錦衣衛」成為人人聞之色變的恐怖特務組織;晚年,為了寵妃去世心情不好,竟遷怒誅殺了近兩千八百位宮女……。

然而另一方面,為了尋訪建文帝的下落,他派出了宦官鄭和七次下南洋,使天朝聲威遠達非洲;為了防範北方蒙古人的入侵,他把首都從南京遷移到北京,奠定起今天北京城的宏偉局格-「紫禁城」和「天壇」,就是他留給世人的偉大遺產。

這樣的皇帝要修書,自然也是大手筆、大氣魄。

永樂元年,明成祖皇位都還沒坐穩,就召來大臣解縉,表示要編一部「從有書本以來,集合了經史子集百家之言,乃至於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全部囊括在內的大典,且「毋厭浩繁」。

為此大典,朝廷出動了五位翰林院大學士擔任「總裁」、二十位翰林院官員擔任「副總裁」,並號召全國各地的讀書人前來擔任編撰,更下令要各州縣全力尋找「善書者」(字寫得好的人)投入。最後總計動員了三千多人,日夜趕工三年,終於完成這部超過一萬冊、展讀開來約有半張報紙大小(51公分×30公分)的巨著。

為了這場「文化總動員」,朝廷不惜重金蒐購古書,帶動了「宋版書」的蒐藏熱(當時一葉宋版書可以值等重的金子),連帶使得民間出版業大為興盛,所以明代的奇書、怪書特別多。

更重要的,「永樂大典」蒐羅了從先秦到當代的七、八千種書籍,許多重要古書,如《舊唐書》、《舊五代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等,如果不是透過「永樂大典」,恐怕就永遠失傳了。

「永樂大典」雖是傲視寰宇的巨著,然而,明成祖之後,它被束之高閣,沈寂了一百年,直到明世宗嘉靖皇帝即位,才重新活躍起來。

根據史料,嘉靖皇帝非常喜歡「永樂大典」,案頭上常常放著幾冊,供他隨時參考。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大火,藏放永樂大典的文樓岌岌可危,急得世宗連夜下了好幾道御旨,才把這一萬一千多冊巨書搶救出來。

也因為怕大火再來,世宗起了「把大典原式原樣再抄錄一份」的念頭。只是,當時大明朝國力已衰,光是重抄就抄了六年,還沒抄完,世宗就去世了。

然而世宗駕崩後,全書一萬多冊、需好幾輛馬車才能搬得動的「永樂大典」正本,卻神秘失蹤,現在存世的、少得可憐的四百多冊殘卷,都是世宗晚年重抄的「嘉靖本」。

永樂大典,到底到哪裡去了呢?眾生紛紜中最有可能的,是被世宗帶到他的陵寢「永陵」中,做了陪葬品。果真如此,大典就凶多吉少了,因為永陵雖迄今沒有開挖,但經過探測,學者發現整座地宮已經被水浸透,除非奇蹟出現,否則明成祖的永樂大典應該是毀了!

大典正本離奇失蹤,副本為何也零落離散?這就是令人浩歎清宮腐敗,管理無才了。

根據記載,早在乾隆皇帝為了修「四庫全書」參考時,就發現永樂大典(嘉靖本)少了一千多冊。一般人總認為嘉靖本永樂大典失散的最大禍首,是「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其實並不是。根據史料,光緒元年清查時還有將近五千本,到了光緒二十年,竟只剩下八百多冊,而那時離八國聯軍還有六年之久呢!但無論如何,八國聯軍入城後,僅存的八百多冊永樂大典也被英國人丟了出來,據說北京百姓就眼睜睜地,看著一頁頁大典殘卷被長風吹過巷子。

大典的飄零,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慘痛的一頁。現存於世,僅約占全書百分之三、四百多冊的嘉靖本永樂大典,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蒐藏最多(一六二冊),其他則分散台北故宮(六十四冊)、日本東洋文庫、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三、四十個地點,即使湊起來也兜不出一個全貌。

近年大陸盛世再起,已將這大典重新刊印。但要彌平傷痛,還需寄望於一個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文化大業吧!

【延伸閱讀】明成祖朱棣×永樂大典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4個兒子,因篡位引起讀書人批評。在方孝孺「誅十族」事件同時,下令編纂「永樂大典」,讓讀書人有點「正事」可做。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是中國兩大文化大業,但兩者性質不同:四庫全書是「叢書」,只要把天下藏書蒐羅齊了,分門別類收錄即可;永樂大典卻是「類書」,要像百科全書那樣,把繁雜的資料按詞條整理出來,工程更浩大。

在意識形態上,永樂大典很開放,以儒家經典為主的第一版就被成祖打回票,之後納入諸子百家各種雜說重新整編。四庫全書則相反,乾隆皇帝一面蒐羅眾書,一面又刪改、查禁、燒毀幾乎同樣多的書,只要有不利滿清皇室的文字一律封殺。就憑這點,明成祖的胸襟值得稱許。

國寶小檔案_古代紙Google

名稱:永樂大典
年代:明成祖永樂六年(1408年)
重要性:中國史上最大「類書」(百科全書)。估計因輯入此書而獲保存的古書,超過500種。
尺寸:縱34.5公分、橫22公分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