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走進教堂美學

在光影之間,跨越宗教與藝術的界限》

2015/08/03

  • 文字 / 范毅舜
  • 整理 / 孫秀惠
LINE分享 FB分享

耶誕節,許多人喜歡到教堂感染節期氣氛。但你可曾注意過教堂裡充滿了美學的元素?而且,教堂之美,可以有許多變化,都能讓人感受神聖與敬拜。

本期首先帶你欣賞無神論者的偉大建築師科比意,為地球上已有兩千年歷史的古老宗教——羅馬公教會(俗稱天主教),設計兩座沒有十字架,沒有聖母的修道院。這兩座極美的光影教堂,將打破你心中傳統的教堂概念。台灣攝影師范毅舜接受一位神父邀請,進入這座教堂空間,「思考」降到最低,單純以先進的數位相機自由「觀看」,卻找到了教堂背後敬拜上帝的真諦。(文‧孫秀惠)

自小是教徒,我當然得把握機會深入欣賞每一座將信仰發揮到極致的著名建築景點。當我看見那千百年歷史的教堂與宗教遺跡,我的感動與震撼每每無法言喻。尤其是教堂內外,闡述教義的藝術傑作更令我激動,那美麗又富有人性的聖母像、十字架上的基督、多如天上繁星的聖人聖女,在我眼中是如此熟悉與親切。相反的,建築形式前衛怪異,內部沒有任何裝飾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卻讓我產生了踢到鐵板般的不慣與惶恐。

拉圖雷特第一印象

在這座修院裡,除了無法感受到傳統教堂中那種熟悉的「神聖」氣息外,修院粗糙的水泥建築外觀,在陽光映照下,其刺眼與突兀,簡直像一個人洗澡到一半,赤裸而溼淋淋的直接從浴室跑出來。一般傳統修道院,即使尚未走到主建築 ,修院庭園的雕像及教堂尖塔就如催眠般的提醒人已置身聖地。但是,隱密在廣大山林中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廣大庭院中找不到任何宗教裝飾。

黎明後的晨禱剛結束,就已有建築愛好者迫不及待的,想入內參觀這座由二十世紀歐陸最偉大建築師——科比意所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那一波波、不知從哪兒冒出的建築朝聖客,屢屢前仆後繼,不遠千里前來這與世隔絕,坐落在偏僻而蓊鬱森林之後的修道院,他們當中有些人對科比意的著迷,已近乎瘋狂。

那是時序更迭,萬物恣意生長的四月天。我與接待神父在修院頂樓陽台上,迎著和風閒聊著修道院與科比意的關係。「科比意喜歡這座建築嗎?」我隨口問神父。「科比意未清楚表示過,不過他在人間的最後一夜卻是在修院度過的。」神父不經意的回答,卻引起我莫大的興趣。

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七號,科比意在法國地中海游泳時心臟病突發過世,法國政府特別以國葬方式向大師致敬。而在辦理大師的國葬事宜時,人們從一份筆記中發現,科比意希望大限之日到來時,遺體能在拉圖雷特修道院的教堂裡停放一夜。

這是怎麼一回事?科比意年輕時就曾言明童年習自教會的上帝形象已離他遠去,在他失望比成功多的建築師生涯裡,世人從他大量的著作裡體會他對建築的專注與熱情,更從他與雇主、資方甚至批評者的周旋論戰裡,窺見他那驍勇好鬥的性格。然而,人們從來不知道大師生前究竟最喜歡自己哪一座建築,更無從得知他對信仰的終極看法?

這樣一位宗教立場如此鮮明的無神論建築大師,為甚麼會希望他在人間的最後一夜,能停靈於拉圖雷特修道院?

神秘的艾倫神父

在拉圖雷特修道院期間,我雖不須參與例行的祈禱和彌撒,但午、晚餐時間一定得出現,不然神父會開始四處找人。當他們有私人會議要開,不能一起用餐時,神父也會先備好我的餐點。而就是在某次獨自用餐時刻,我才有機會發現餐廳牆面上一張不起眼的照片,很有表現主義味道的人像照片,竟是為我揭開科比意與道明會結緣的重要關鍵。

「那人是誰?」晚餐後我抓著神父問。「艾倫.考提耶!拉圖雷特修道院就是因為他,才能請來科比意設計興建。」一九二五年,接近而立之年的艾倫決定扔下畫筆,加入天主教道明會成為僧侶。入會多年後,艾倫神父的長上問及他對當代宗教藝術的觀感。「它們全是沒有生命力的蒙塵學院派,在模仿中模仿,對現代人毫無影響力!」艾倫激動回答:「馬奈、塞尚、雷諾瓦、梵谷、馬諦斯、畢卡索、布拉克這些現代大師,全活躍在教堂外,不再像以往的藝術家為教會所用。今天我們如此汲汲傳道,卻不如中古教會那些藝術巨匠的作品那麼直接、那麼具有說服力。」

在教會如帝國般的榮景不復存之際,整天穿著白袍與世俗格格不入的艾倫神父,要如何憑一己之力,跨越宗教藩籬與天才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艾倫前往紐約邀請一位猶太裔雕刻家雅克.李普契茨,來為他主導策畫的教堂雕尊聖母像。大雕刻家得知艾倫的來意後,驚訝的問他:「你不知道我是猶太人嗎?」「這會困擾你嗎?」艾倫故做狐疑的問。「當然不。」雕刻家不甘示弱回應。「如果這對你不是問題,對我就更不是了!」

在艾倫的認知裡,不管藝術家有沒有信仰,都是上帝的子民,都該為上帝所用。在當時,這樣的觀念僅能以「驚世駭俗」來形容。

廊香教堂

一九四八年,艾倫神父有機會結識科比意,原來艾倫想請科比意為他們在普羅旺斯境內,馬賽附近的拉聖波門著名的石窟教堂作設計。這石窟教堂大有來頭,它就是丹布朗幾年前轟動全球的《達文西密碼》中,基督女友聖馬德連娜,自中東前來歐洲的駐地。但這件商請科比意操刀的案子最後卻因官僚作業而胎死腹中,也讓會記仇的科比意憤怒的說他不會再為任何一個死掉的機構工作。然而上帝自有祂的盤算,這兩位個性、領域截然不同,但對藝術有同樣執著的大師,幾年後卻共同成就了歐陸一座最重要的宗教建築。世人大多只知道那是科比意留名青史的「廊香教堂」,卻全然不知其幕後催生者就是那一心想延攬現代藝術家為上帝工作的艾倫神父。

一九五○年再度找上科比意,請他來設計位於法國東部、毀於二次大戰的朝聖教堂。科比意最後會答應接下這個建案,除了衝著艾倫的面子,更因為教堂所處的位置讓他靈感大發。雄踞山頂,四周群山盡收眼底的廊香教堂,自中世紀起就因地形險要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以教堂建築而言,科比意的廊香「小」教堂是西方現代宗教建築的扛鼎之作。也許正因沒有信仰的束縛,科比意在這小教堂上,更能恣意發揮,大展長才。有若魔術之屋的廊香教堂,裡裡外外,沒有一個面向相同,若對這建築沒有初步了解,很難從造型上辨認它是座天主教堂。科比意完全瓦解西方教堂建築形式,卻以「會意」手法將教堂建築的每個重要元素,不露痕跡的還原在各個環節上。例如,教堂西面渾厚結實的牆壁讓人感受到羅馬式教堂的雄偉,但科比意卻在這厚重牆壁上鑿出了大小、形狀不一的洞口,這宛如樂譜上高低音符的窗戶是科比意的獨創,更是他為建築融入音樂性的經典設計。而這些前衛洞口卻又鑲上了傳統歌德式建築的彩色玻璃,只是傳統彩色玻璃上的連環聖人圖像,被科比意簡化成一個圖案,一個如戲筆塗鴉留下的潦草名字。科比意以如此大膽的現代手法,詮釋古老的宗教建築,卻又保留其精神,不負大師頭銜。

艾倫神父延攬天才藝術家為上帝工作的初衷,自此放出了懾人能量。半世紀後的今天,地處偏僻的廊香教堂,依然吸引世界各地的建築愛好者前來頂禮,在全球各地有萬千死忠粉絲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就曾在他的自傳中言明,六○年,日本仍有觀光外匯管制的年代,自學建築的他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得以前來位於法國東南,交通相當不便的廊香教堂參觀。安藤忠雄深情寫道,他是在看到這座由科比意設計的教堂後,便立志獻身建築設計。

美麗的廊香教堂只能以驚世絕倫來形容,再不欣賞科比意的人,都會為他善用光線的技巧所折服!尤其分布主堂周邊的幾座小聖堂,充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奇。科比意從未想將上帝具象化,但他藉著蒼穹灑下的光線,已讓人親身體會那無以名狀的造物之美。

我在廊香教堂裡被大師如魔法般的設計催眠,渾然忘卻這是宗教聖地,一座敬禮聖母的教堂。直到第二天中午,招待我的老修女在彌撒後突然請我為聖母唱歌,我全無準備、慌忙的將不離手的相機放下,這才極力將外放的心思給收回來……,在古諾的聖母頌中,我霎時領會在這浩瀚宇宙的時空版圖裡,我不過是渺小過客。在那美得讓人屏息的空間裡,我心頭竟有為科比意及艾倫祈禱的衝動,感謝他們成就了這麼一座朝拜上帝的聖殿。

就在艾倫神父離世前兩年,他又找上了科比意,來為他所屬的修會設計修道院。

光的敬拜

在科比意的建築裡不存在「無聊」一詞:自修院南面大門進入後,會先經過一間小聖堂,再往前走一點,豁亮的中央走道就出現在右手邊,並向前延伸。天晴的日子,不斷游移的陽光透過嵌有無數細柱的玻璃牆面,在走道上揮灑出一幅持續變化的幾何圖畫。

走道兩邊玻璃窗,可清楚看清修院四面建築外牆。不同於工整、理性色彩十足的外觀,修道院的內觀猶如交響詩篇變化多端。建築最美妙的部分,就是得經由人的身軀來體會空間的美感,而與其他藝術不同的是,這感受會隨著每個人的身高與閱歷而有所不同。若是未經世事的孩童身處於此,感受與震撼必定與大人不同。即使是我,前後數次的造訪經驗都不相同,二十年前,我只覺得這座建築,宛如冷峻無聲的水泥盒子,而今在同樣的空間裡,我卻感受到自己的身心成了共鳴器,整座建築都在對我說話。除了大教堂以及其下的小教堂,中央走道是我最喜歡駐足之處。四下無人時,我常悄悄的隨著iPod裡的樂音起舞,更以不同類型的音樂來詮釋所見的建築面向。有趣的是,無論是古典或現代,甚至年輕人愛聽的嘻哈曲風,都能在那裡找到適當的畫面。連一條以連結功能為主的走道,科比意也無所不用其極的加強了它的趣味,行人或許很難察覺腳下的地板其實是以九度逐步往下傾斜,而上方的天花板卻與地板傾斜方向相反的往上延展,這樣的設計讓人在行走時無形的產生了神秘的朝拜感。

自中央走道往北走,是會士們祈禱與舉行彌撒聖祭的大教堂,也是修道院最神聖的地方。

一扇堅固的銅製大門是大教堂的正式入口,這扇遲至一九八五年才裝上的大門,有個有趣的故事。據說修院落成多年後,來此參觀的一群建築師在科比意的藍圖中發現,教堂入口處應有座十字架但任憑眾人怎麼看,就是無法參透這十字架究竟在何處?

多年後,此謎題終於被一群義大利的建築師解開。當他們依原稿設計出一扇銅門,當門旋轉至與門框垂直時,一具十字架神采奕奕的出現眼前,原來完全打開呈一直線的銅門,竟與大教堂北面一扇讓光線進來的橫條氣窗垂直,成為一具比例適當如假似真的美麗十字架。

艾倫神父曾對現代教堂做過如下詮釋:「今日假如我們要興建一座真正的教堂,只需要一個平屋頂再加上四面牆壁就好了,至於裡面,只要比例適當,讓光線在空曠的柱子間游移,人們一進來便能馬上產生神聖的敬意。」進入教堂,環顧四周就知道科比意將艾倫神父的想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科比意所設計的大教堂是個空蕩蕩的水泥方盒,雖沒有彩色玻璃,教堂裡卻散布著炫麗多變的彩色光線,隨著太陽走向,奪目光線沒有一刻相同。

禮拜堂的祭台後方牆面右邊開了一扇從地板延伸至天花板的氣窗,同一面牆的左下方也開了一扇很小的氣窗,讓冰冷的水泥教堂永遠有光線游移其中,也讓大教堂如歌德大教堂般成為一個光的盒子。大堂南北牆面上四扇橫窄氣窗是一條一條美麗的彩色光區塊,底下沿著牆各有一排水泥座椅,西面牆底部則有座會發出巨大聲響的管風琴。

最受人喜愛的地下教堂在祭台北面下方,只是這深入地下的區域,被一道鮮豔的黃牆擋住。若不站上椅子,攀著牆往下瞧,便無從知曉這黃牆後另有一方世界。順著黃牆往右望去,還有一面黑牆,與它呈鮮明對比的是恭放聖體櫃的白色祭台,由此往上看還有一具造型現代的黑色十字架,上方就是北面波浪型盒子上的三個大天窗,從這三個分別漆成藍、紅、白色的巨炮所射進的光線,美得叫人屏息。文字只能描繪出大教堂的空間配置,然而只有置身於內,才能領略這些細節在整體空間散發的魅力。每個星期天,道明會士都在此舉行對外開放的主日彌撒,若有人演奏管風琴,冰冷教堂便頓時生氣勃勃,那低沉的樂音排山倒海湧入內心。

無任何禮儀舉行時的「教堂」,不像天主教堂,反倒像是原始民族祭祀之地。封閉又寂靜的空間,讓宗教所關心的抽象命題變得絕對化,只要在這待一段時間,就無從逃避的思考起「上帝」是否存在,及「死」、「生」等嚴肅問題,而不管是否對這些議題有興趣,只要在這安靜一會兒,隨著時間游移的光線,終會讓人體會,在有限又傾刻衰敗的身軀裡,有處叫「心靈」的地方,那是一處唯一能讓人感知到「上帝」所在。

有著波浪牆面的地下教堂,是科比意在修道院裡最傑出的創作之一。那被漆上大紅、深藍、鉻黃的鮮豔牆面上,配上自然的頂光,是一場移動的視覺盛宴。整座修院中,這是我最愛駐足的地方,我甚至覺得,隱密在建築底層一角的地下教堂,是修道院的心臟,是追求永恆經院精神的中心。

舊約聖經〈出谷紀〉中,帶領以色列子民出埃及的摩西第一次見到上帝顯蹟,是在一堆炙熱的荊棘火焰中,當摩西為眼前景象震撼得不知如何是好時,烈火中有個巨大的聲音對他喊道:「脫掉你腳上的鞋,因為你所站之處是聖地!」有生之年,我無從知曉上帝的形象,但在地下教堂那一片粼粼光海中,我知道,我站立的地方,就是那威嚴聲音曾經對著摩西呼喊的聖地。

「以你的藝術之眼,來瞧瞧這座建築!」在拍了許多影像及造訪相關建築後,我終於明白了神父邀我前來時的期許。原來他像艾倫神父一樣,除了期望我能善用藝術天賦,盡情發揮,更期望我能跨越宗教藩籬,以更開闊的心胸來表現與享受我的人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更大的生命故事中,造物者也許真有計算。「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生而為人就好好把握每一個當下、盡情發揮,這該是亙古不變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吧!

書籍簡介_山丘上的修道院 科比意的最後風景

作者:范毅舜
出版日期:2011.12.27
出版社:本事文化
售價:550元(限量盒裝版,17X23裝訂)

小檔案_范毅舜

攝影藝術家及作家。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