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Turkey

保存強權遺跡的國度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伊斯坦堡的現況,如同所有經濟快速起飛的城市可能出現的表徵:摩天大廈林立、商店隨處可見,博斯普魯斯河上則是擠滿船隻。不過,在這現代化喧囂的城市中,依舊可見傳統古老的清真寺與宮殿堅定的盤踞在街道上。

伊斯坦堡,或稱作君士坦丁堡,在過去五百年來都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首都,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顛峰時期,版圖一度從匈牙利延伸到伊拉克。帝國時期,商人從遙遠的領土來到首都市集內販售香料,權貴在博斯普魯斯河沿岸打獵,伴隨著象徵蘇丹永垂不朽的建築。居住在此二十五年的土耳其歷史學者卡洛琳‧芬珂表示:「早在今天所謂的『全球化』前,這裡就已經很全球化了。」

魯斯特帕夏清真寺(Rustem Paca Mosque)驕傲的矗立在香料市集旁,建立於帝國時期且充分展現了土耳其建築的特色,這座清真寺的牆壁、柱子及走廊表面皆鋪滿了藍白相間獨特的伊茲尼磁磚。儘管位於喧囂嘈雜的市集旁,魯斯特帕夏清真寺始終莊嚴肅穆的聳立其中。再往遠一點,位於蘇丹阿哈邁德(Sultanahmet)地區,這個古老城鎮也曾是土耳其人生活的中心,可以看到鼎鼎有名的藍色清真寺。與魯斯特帕夏清真寺相同,藍色清真寺使用伊茲尼磁磚和彩繪玻璃裝飾。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從拜占庭帝國手中奪走這座城市後,為了與原先的聖索菲亞大教堂(Aya Sofya Cathedral)分庭抗禮,而建造這座雄偉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曾被改造為清真寺,現在則是一座博物館。卡洛琳說:「這是帝國競爭下的結果,在原地創造屬於自己的產物,並將前朝遺留下來的物品賦予新的意義,藉此消除其原有的存在。」擁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仍彌漫一股神聖氛圍,人們擠在門口伸長脖子只為看一眼高聳的天花板,漫步在寧靜的空間中,排隊等著依靠在傳說中能治癒傷病的淚柱上。

艾瓦利是土耳其著名的古城之一。位於艾瓦利海岸邊的餐廳,伴隨著晚霞照映,只見人們用茴香酒清洗著魚貨。一句希臘諺語:「魚貨、茴香酒、艾瓦利海岸。」道盡這具悠久歷史的小鎮步調。精品店帶來的翻新工程尚未改變此城鎮的古樸,人們依舊過著傳統生活,我們認為應該發生在五十年前的景象,在這裡仍隨處可見。但在寧靜城鎮中的希臘式建築,卻勾起了當年社會大變動的回憶:一九二三年希臘與土耳其戰爭過後的人口交換政策,讓當地大多數希臘東正教居民被迫與來自列斯伏斯島(Lesvos)的穆斯林交換居所。

這個地區因香味撲鼻的橄欖油而聞名,多汁的橄欖也常出現菜餚中,熱愛希臘美食,在當地經營塔拉庫蘇.葛美哥餐廳(Tarlakusu Gurmeko)老闆艾菲‧伊洛古茲快樂的操作咖啡機,她說:「人口交換後,食譜也跟著交換了,一般家常菜都具有希臘風味,這是一種強調新鮮的菜餚,烹飪時間短,蔬菜也比較不會變色或走味。」艾菲在週四市場採買所需的蔬果,強調絕對是由農民從產地載下山來賣、是在地生產的,「艾瓦利比南土耳其安靜,人比較少,也比較自然。」

來到另一個具代表性的古城以弗所,其在兩千年前成為羅馬帝國在小亞細亞地區的省會,將這偉大城市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峰,在當時是羅馬帝國中除了羅馬外最大的都會區。曾經,穿著羅馬長袍的群眾步行於街道上,如今,這些道路已遭廢棄;生命力旺盛的野花,盛開在石板縫間,攀附綻放於無頭的雕像上。遺跡中有許多宏偉的羅馬建築,像是神殿的殘骸、市集、澡堂等,甚至還有為了談話方便而將馬桶比鄰排列的公共廁所。在這些斷壁殘垣中,曾經蒐藏有高達一萬兩千卷卷軸的賽爾瑟斯圖書館(Library of Celsus),以及大戲院仍屹立其中。

不過好景不常,由於凱斯特河(Cayster River)不斷淤積,導致海港灣逐漸被填滿,以弗所也與其經濟命脈愛琴海斷了聯繫,到西元第六世紀便沒落,現今這座古老港灣已經退居內陸。

儘管這座城市遭逢巨變,但走在這古老的街道上,還是能親眼見證當年羅馬帝國時期的生活,其中一條街道上還找得到據說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商業廣告:一條刻有圖像的石板路,暗示著前往妓院的方向。(本文摘自《孤獨星球》國際中文版五月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