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實驗

顛覆性的狂想設計,就靠反骨精神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硬邦邦的木頭,竟變成看起來柔軟如薄被的織品?這是柏林設計師史丘茲克(Elisa Strozyk)的「發明」:木布料。這設計讓她獲得二○一○年德國設計獎的新人獎,也在每年歐洲綜合建築、交通工具、產品設計等評審的「未來思維獎」(Smart Future Minds Award)獲第三名。

在柏林,設計師們有股骨氣:絕對不要設計出別人已經看過的。做實驗是他們的本能。他們都像發明家般,有的嘗試一整年,將軟麻繩編織、用樹脂硬化,成為可耐一個人重的椅子;有的把回收來的牛仔褲、T恤,高壓壓過,竟然硬到可製成桌子。硬的變軟的、軟的變硬的,材料到他們手上都像魔術一樣,看到的人會嚇一跳:「怎麼有辦法變成這樣?」

木頭做成的布料充滿3D美感

木布料就是其中既令人驚訝、又令人愛不釋手的新設計。史丘茲克原本念織品設計。但天生好奇,喜歡東摸摸、西聞聞,尤其木頭的質感和香味,最令她著迷。「木頭是神奇的東西,它是越用會越美麗的材料。」她說。結果這位曾是織品設計系的學生,沒在摸亞麻、棉紗、羊毛料;倒是對杉木、楠木、橡木摸得很熟。有天她突發奇想:能不能找出一種體驗木質料的方法?

這個奇想幾乎害慘她。因為「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史丘茲克說。她試著搬來許多種不同木料,刨它、磨它、鋸它,把木頭變成塊狀的、片狀的、粉狀的。將近一年,她還是試驗不出新觸感。最後還是和老本行的結合,使她的狂想具體實踐。「我把我熟悉的織品設計和木質料結合,看看能不能做出柔軟的木織品。」她終於實驗出一種方法,將裁成三角等幾何形狀的薄木片,綴在薄布料上,成為表面有原木感,卻能折曲、捏皺,有柔軟度的木質布料。其後更衍生出木織品的燈罩、地毯等。平時厚實的木頭,變得輕盈、溫柔、透光性佳,甚至史無前例的有蓬鬆、3D感,讓人覺得更想擁抱、親近它。

追求明日設計鼓勵顛覆傳統

史丘茲克實驗長達一年才成功,或許,只有在柏林才能這麼奢侈。

世界最大設計概念展DMY的執行長約格‧修爾曼(Joerg Suermann)告訴我們,八○年代以後,西方一線大城只有柏林讓居住者不用擔心每日生計,他們不必為了餬口,抽身設計取悅大眾市場的產品,使得創作得以回歸最純粹、根本的初衷。大部分設計師平均花六個月到一年,實驗及開發新的材料和新的生產方式,能從本質顛覆過去的設計。

過去貧窮的柏林,其實,是明日設計最理想的沃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