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燃燒夏夜的熱血銅管樂節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每一年,賽爾維亞(Serbia)小城咕恰(Guča)的街道上,都會充滿管樂小號和大號的歡樂樂音。快來參加這場音樂盛宴,發掘巴爾幹銅管樂古怪而美妙的世界。

一群人在街上圍成一圈,中央一名男子雙膝跪地、雙手筆直向外伸,同時兩眼緊閉、表情如痴如醉。他召喚一群拿著各式各樣老舊銅管樂器的樂團緊緊圍繞住自己,圓圈越縮越小,直到一位小號樂手手上的喇叭幾乎罩住他整顆頭。管樂聲震耳欲聾── 小號的高亢顫音、大號令地板為之震動的咆哮,及低音鼓的隆隆鼓聲,交織成一片瘋狂而嘈雜的音網。

男子激動的在頭部四周揮舞雙手,鼓勵樂隊繼續演奏;直到他筋疲力盡往後癱倒在地板上為止,小號樂手一路緊黏著他吹奏、未曾稍離。

歡迎來到咕恰管樂節(the Guča Trumpet Festival),這是賽爾維亞頌讚巴爾幹銅管樂最重要的慶典。「管樂團」當地話叫作「Orkestar」。在咕恰音樂節裡,音樂永不停歇,小號的樂音統治一切,而且所有會動的東西── 從幾百頭一臉衰相的豬玀,到一整頭水牛── 最後的下場都是被鐵叉串起來,烤得滋滋作響。

管樂團演奏的音樂多是巴爾幹流行樂,以及歌頌賽爾維亞驕傲和歡樂的樂曲。在當地,最頂尖的管樂手可是比滾石合唱團的主唱米克.傑格(Mick Jagger)和女神卡卡(Lady Gaga)還來得出名、受歡迎。若想親眼見識一下這些頂尖管樂手,最佳地點就是咕恰管樂節。

這個管樂節舉辦至今已超過五十年,每個夏季,全東歐地區的管樂團都會齊聚到這個位於賽爾維亞中部、被群山環繞的小城同歡。若想測試一下自己的音樂實力,那就一定要報名管樂節的「金喇叭」(the Golden Trumpet)獎競賽,參賽者必須在專門為此競賽所設計的體育館中,面對數以千計的觀眾表演。群眾們則在攤販林立的村內嘶吼、熱舞、高歌、狂飲啤酒和洛基甲酒(Rakija,一種充滿果香、似烈酒的當地產白蘭地)。

管樂節中不管是在舞台上表演或在街上恣意晃蕩的樂團,樂風都可以被粗分成兩種:其一源自賽爾維亞民族樂,從該國北方流傳下來;另一則根基於羅姆人(Romani,意同「吉普賽人」,但此用語更為恰當)的傳統,主要來自南方。這兩種音樂風格偶爾會交融在一起,但大致上,穿著俐落帥氣的軍裝軍帽的賽爾維亞樂團會演奏近似軍隊進行曲的風格,而羅姆樂團演奏的音樂則較為輕柔、帶有爵士風味。

咕恰管樂節的創始者是尼可拉.史托吉(Nikola Stojić),他是當地一位詩人及學校老師。他住在管樂節主要幹道外的一棟木造小平房內,但這裡還不足以遠到讓他可以避開從早到晚喧鬧不停的各式銅管樂器和低音鼓。「每年當管樂節結束之後,留下的靜默和喇叭一樣大聲。」他笑著說道,一邊領我們進入他用車庫改裝的工作室;工作室四周的牆上掛滿了他親手雕刻的木製宗教聖像。

「大家都得花上好一會兒才能再回復正常生活!」史托吉一九六一年舉辦了第一屆的小號音樂節,試圖藉此將文化生活導進咕恰這個寧靜的小城。

當時賽爾維亞還隸屬於共黨獨裁者統治的南斯拉夫(Yugoslavia)之下,因此舉辦國家機器之外的活動,並試圖回溯共產主義入侵之前的音樂傳統,要冒非常大的風險。

隨著管樂節越來越受歡迎,當局一開始,曾經試圖停辦管樂節,並另設了一個官方版的音樂節,但最終,終於鬆手。「小號的樂音一直存在於賽爾維亞人的靈魂之中。」史托吉說道,「共產主義改變不了這件事。」

管樂節第三年開始有羅姆樂手參與演出。歷史上賽爾維亞人和羅姆人族群的關係相當矛盾複雜,但是在咕恰,音樂勝過一切。「當你聆聽著你喜愛的音樂時,你根本不會在意樂手是打哪兒來的。」史托吉說。「這兒的中心思想是音樂為先,宗教、種族都不重要。」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