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現代設計遇見竹工藝

2015/08/03

  • 文字 / 陳怡如
LINE分享 FB分享

去年三月,世界三大家具展之一的巴黎家具家飾展首度移師亞洲舉辦,來自台灣的設計師駱毓芬,一舉拿下亞洲新銳設計師大獎的殊榮,瞬間吸引四、五十家國際媒體關注,這是她入行十五年來,「第一次知道什麼是明星的感覺!」而讓她成為明星的關鍵,正是一件件以南投竹工藝打造的作品。

其中最令現場歐美人士大呼:「Amazing!」的作品,就是擁有鏤空椅腳的「蓬蓬裙椅」,以竹編技法所製作的圓柱體椅腳,有著視覺上的通透美感,結構卻非常堅固,不到三公斤的椅子,卻能承受一百公斤的重量。而這些作品,是她這五年來親赴南投竹山,和工藝師合作的成果。她在師傅的工作室觀摩技法,走進竹林感受竹子姿態,還常在鎮上Long Stay,有時一住就是兩個禮拜。「竹山就像我的第二個家,連好吃的麵包幾點出爐我都知道,」駱毓芬笑著說。

像駱毓芬這樣開始關注台灣竹材的設計師並非特例,從二○○七年起,陸續有十多位設計師來到竹山和工藝師激盪出精彩作品。替分屬不同領域的達人牽起橋梁的,是台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推行的「工藝時尚計畫」,不僅媒合工藝師和設計師,亦重新詮釋傳統工藝。

台灣竹工藝征服世界

雙方繳出的第一張成績單,就是設計師周育潤和工藝師蘇素任聯手打造的竹凳,在二○○八年巴黎家具家飾展中,從一千多萬件作品脫穎而出,獲選為二十三件「最令人心動的作品」之一。「從沒想過台灣的竹作品也能站上國際舞台!」蘇素任興奮的說。這張竹凳以整隻竹管做為椅腳,頂端剖開成十二瓣竹片,烤彎後再以細緻竹編向上延伸為圓形椅面,就像大樹開枝散葉般。過去竹編甚少和竹管及彎竹技法結合,通常也都拿來編織竹籃等容器,也因此周育潤仍記得,當他第一次向工藝師說出這個想法時的忐忑心情。

「我是個菜鳥,在這之前家裡連一件竹子產品都沒有,所以很怕提的點子不可行。」沒想到就在周育潤說完設計理念後,蘇素任毫不猶豫一口答應。原來接觸竹編近二十年的蘇素任,過往作品不脫花器、燈具和大型動物,久了難免乏味,所以當設計師找上門時,她認為突破的時機終於來了,「傳統竹藝做久了會有框架,而且我也很好奇作品會長什麼樣子。」

懷抱著期待的心情,蘇素任挑戰從沒嘗試過的彎竹技法。剛開始,竹子彎曲的角度不夠大,須靠很厚的編織才能包覆竹片,只是這樣一來椅墊厚達二十公分,無法傳達原先設計的輕盈感,於是大家從頭來過,思考突破辦法。「工藝師不是機器或工廠,而是有獨立思想的個體,所以和她培養默契很重要,」周育潤說。最後蘇素任試著將竹片砍薄再彎,竹管和椅面的接合弧度變大,編織的椅墊厚度瞬間少了三分之二。「人家給你出考題,不能被人家考倒呀!」蘇素任笑著說。

不同於過去所接觸的金屬或塑料,竹子溫潤的手作感和天然特性,是吸引設計師最大的原因。竹子不僅是西方所沒有的素材,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台灣因氣候關係,竹子歷經日曬雨淋,乃至於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韌性,彎曲度極大。

在設計師林曉瑛眼裡,竹子就是一個調皮的活材料,有纖維、會回彈、易斷裂,不是照著設計圖開模就會分毫不差,但同時也多了極大的創作空間,所以她想做的,就是挑戰竹工藝的極限。於是,林曉瑛設計了一張椅腳呈凸字形、一體成型的椅子,工藝師則要挑戰在三十公分內密集彎出六個小於九十度的弧度,其中兩個還是難度更高的反彎,就像人的手臂一樣,若要反折竹子容易斷裂,其難度之高,就連從十六歲開始學竹,至今已有四十多年資歷的師傅吳銘安也笑著說:「吼!她每次都給我出難題啦!」

面對從未做過的工法,激起吳銘安的挑戰欲望,有時甚至想到失眠,「有些師傅覺得想方法是很痛苦的事,但我是屬於挑戰型的,人家越做不起來,我就越要做!」最後吳銘安自己研發模具,控制彎曲角度,加上精準拿捏火候,耗費一個月終於完成。

如此一來一往的接招挑戰,讓設計師帶著嶄新觀點衝撞傳統,而工藝師則可試驗全新技法,最後一起探索竹子從未被發現的面貌。工藝師陳高明形容,這就像是感性和理性的碰撞,「設計師有很多想像空間,帶給師傅新的啟發,不然我們還是停在傳統技法裡。」就像有天,周育潤看到師傅工作室中隨處可見的竹編小球,這是初學者大約學個兩、三小時就能上手的入門作品,於是他靈機一動,把這些小球串起堆疊後,成為一張「泡泡沙發」,而且只要調整小球的數量,就能隨意訂製成不同的尺寸。

過去工藝師追求極致技法,一件作品動輒十幾、二十萬元,一開始旁人擔心泡泡沙發的工藝程度太低,但蘇素任一聽卻覺得驚豔,「誰說創新一定要很難!其實傳統最欠缺的就是天馬行空。」他們只花了一個下午嘗試,就確定竹編小球可承受人體重量,接著耗費一個半月編織,動用七百三十多顆竹編球的泡泡沙發終於完成。最後的成果,就連資歷長達二十多年的竹編師傅邱錦緞也讚歎:「這是我們剛入門就會做的東西,但從沒想過全部串起來會變成這麼漂亮的沙發!」而今,這張沙發已被晶華酒店和台中紅點文旅相中購入,成為設計酒店裡最時髦的家具。

在這些設計師的投入之下,台灣的竹工藝慢慢看見復興的力量,也開始有更多人注意到竹子,蘇素任透露,這幾年找上她的訂單,全都是新式作品,就連設計品牌如和碩旗下的PEGACASA,也推出一系列竹製的生活精品。

找老師傅練兵拚量產

但要真正幫助台灣的竹產業,這些只是第一步。令駱毓芬感受很深的是,她征戰無數國際展覽,即使買家對這些作品有高度興趣,一天最高接到十多筆詢問,但卻無法量產,因為工藝師「一品一件」,製作時間動輒數月,成本也無法壓低。因此,唯有讓作品變成商品,有市場、有利潤,整個產業才有正向循環。於是三年多前,她決定辭掉3C產品設計師的工作,成立自有品牌「品研文創」,投入竹子的量產開發,她從過去的作品中,挑選竹編桌燈,開始尋求降低成本的方式。只是這條量產之路,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駱毓芬試過到印尼打樣,卻因竹材品質不佳而作罷,最後找上台南師傅張永旺,師傅在當地開設竹編課程已有十年,至今教過兩、三千位學生,他找來十位學員投入竹燈製作,也開始了長達半年的磨合過程。

因為光是要讓竹子呈現完美的金黃色澤,就要先用蘇打水煮過再日曬,張永旺試了兩個多禮拜,才抓到水量、蘇打粉、日曬時間的黃金比例。接著減化結構,訓練學員們的編織手法,一開始收尾不夠細緻、燈形不夠正,或是表面留有殘膠,每個環節都是對品質的考驗。

但駱毓芬從沒想過放棄,就算沒有任何經費補助,她仍自掏腰包投入三、四十萬元,「我就是想賭這口氣!你看我這把年紀了沒車沒房,這些錢至少可以買一台小型車,不像現在只能買台二手摩托車。」終於,去年底完成了第一批五十盞的量產竹燈,不僅成本降為三分之一,也順利鋪到通路上市。

因為這些新血的投入,原本平靜無波的竹產業,開始激起一圈圈漣漪,也讓台灣的竹工藝,看見全新的契機。現在只等更多量產技術的突破,未來屬於台灣竹工藝的復興時代終將來臨。

小檔案_周育潤

台灣首位獲得IF概念設計獎之人

小檔案_蘇素任

巴黎家具家飾展「最讓人心動的作品」得主

小檔案_駱毓芬

拿下亞洲新銳設計師大獎

小檔案_邱錦緞

美術界金馬獎「大墩獎」冠軍

小檔案_吳銘安

全球第一張竹製懸臂椅製作人

小檔案_林曉瑛

入選台灣百位當代設計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