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商朝女巫的古老靈感

博物館級蒐藏變舞衣

2015/08/03

  • 文字 / 駱亭伶
LINE分享 FB分享

走進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的家,一眼望去,大片木質地板上家具很少;名喚「妹妹」的貓在自己的畫像前閉目養神。角落的稻穗、芒花、大鼓,加上玻璃窗景引來城市邊緣的山色,十分溫潤開闊。

林麗珍搬出壓箱寶,把珍藏二十多年的雲貴苗族與侗族服飾全部攤開。他拿起其中一件苗族黑裙往腰上一比說:「這才叫百褶裙,每個褶子只有○.九公分,至少有五百個褶子。妳看,三宅一生的靈感一定是從這來的,皺摺都是純手工,看過這些,怎還會想買名牌?」

一走動裙襬揚起波紋,瞬間林麗珍舞動起來,原來穿衣也是種儀式,以前舞蹈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跟服裝很有關係。「服裝是支撐身體的一部分,材質很重要,不同的重量所展現的肢體語言也都不同。」

這批服飾和銀器,是十多年前台灣收下來的;後來團長陳念舟到廣西出差,又蒐集了一批侗族的服飾。創作《觀》時,這批老衣服,成為林麗珍創作靈感的謬思。

有天晚上,林麗珍把玩著廣西侗族少女插秧時所穿的短苗裙,沒想到戴在頭上,其硬挺的材質套上後如大冠鳩的羽冠,那一刻,彷彿女神加冕般,《觀》最主要的角色—白鳥的造型定調了。後來製作《觀》的服裝時,一度力邀知名美術造型設計師葉錦添協助,但因現代織布機做不出老布的質感,林麗珍雖極度不捨卻只能咬著牙讓舞者直接穿它上台。曾經,無垢去巴黎夏佑宮演出時,一位做了四十年服裝管理的女士對著他們說:「太過分了,這些衣服應該是要進博物館的呀。」邊講還邊掉著淚,卻高興表演延續了老衣服的生命。

林麗珍展示另一件精緻的老繡片與背兒帶,一塊布從織、染、繡到配色都精彩,上面圖騰有花卉和植物,有些連縫線都還沒拆。「這是高度文明才能做出來的,心很安定才有辦法,這就是信仰。」

林麗珍也注意到這些繡片沒有收邊,保留了線頭,有一種未完成的手感,特別美。「不收邊有可能是因為母親要傳給女兒繼續完成。」林麗珍認為,所有東西都是一點一滴的累積,「什麼叫質感?質感就是你這輩子還沒完成,可能要到下輩子,由後面的人繼續承接,如果沒有人,可能就會散掉……」

她再度拿起裙子順著波浪轉圈,一邊吟唱。服裝不只是身體的延續,也是流動的音樂。我想起無垢副總排練鄭傑文說,林老師很像商朝的女巫,出生芳草鮮美、蒹葭蒼蒼的草原,在那尚未受到儒家禮樂教化的時代,以她的靈動與悲懷,呼喚著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心靈密碼。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