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六個關鍵看懂柳氏設計

2015/08/03

  • 文字 / 陳怡如
LINE分享 FB分享

柳宗理的作品究竟有什麼迷人之處,即使經過數十年時間,依舊被奉為經典?alive請來柳工業設計研究會設計總監藤田光一,為我們揭露藏在作品背後不為人知的設計故事和理念,以及兩位柳氏設計愛用者吳東龍和馮宇,分享他們親身體驗的使用觸感。

1. 素材特性決定作品特色

被紐約MoMA、羅浮宮等重量級美術館選為永久蒐藏品的蝴蝶椅,是柳宗理最負盛名的作品,如蝴蝶飛舞的優美曲線,為他拿下了一九五七年米蘭三年展的金獎,一舉打響了柳宗理的國際知名度。

這張椅子的靈感,要從柳宗理到美國拜訪知名設計師伊姆斯夫妻開始說起。當時有復健器材採用合板來製作,伊姆斯運用了這項技術,設計了聞名於世的「伊姆斯椅」,柳宗理看到後,帶著驚訝離開。回到日本後,他苦思能用合板做些什麼,最初並沒有特別想要設計椅子,卻在無意間用塑膠片彎折出蝴蝶椅的樣子。

前所未見的複雜曲面,當時日本沒有工廠做得出來,柳宗理前後研究了五年才能進行開發。蝴蝶椅使用的合板,是以七片一公釐厚的木板黏合,再以金屬模具加壓成形,兩片彎曲的合板,在椅面下僅以三個點接合。藤田光一說,製作時最難的地方就在於確保椅子強度,合板輕薄加上椅面底下又是中空,柳宗理不斷調整木板厚度、黏著劑種類、用量,最後才成功。

吳東龍還記得,第一次認識柳宗理,就是大學時在教科書上讀到蝴蝶椅。「我以為這只有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沒想到在日本百貨公司就有,還能自然而然的坐在上面。」看來優雅的蝴蝶椅,其實非常堅固,他笑說,有次媽媽在拿櫃子上的棉被時,就踩在蝴蝶椅上,他驚訝原來椅子這麼牢固。

而和蝴蝶椅齊名的「象腳椅」,原是柳宗理為了在事務所使用而設計。因為公司只有十坪大,柳宗理想打造一張既能坐、又可以當工作台、還能疊放收納的椅子。

這張在一九五四年推出的作品,採用當時新開發的FRP(纖維強化塑膠),藤田光一透露,這是因為當時公司旁就有一間FRP研究室,因地利之便時常過去請教,花了三年,總算打造出全球第一張一體成形的塑膠椅,椅面微微下凹,加上粗壯椅腳,安穩承接使用者的重量,又輕又穩而大受歡迎。

2. 結合民藝和現代設計

黑釉和綠釉在盤面中線靜止,形成鮮明對比,邊緣繞著一圈無釉寬帶,卻又顯現素陶質感,看似對立的兩個元素,竟能和諧的存在於一個作品中,這是柳宗理和中井窯合作的「邊緣無釉雙色盤」。自其父柳宗悅發起民藝運動後,柳宗理以現代設計手法融合傳統日本工藝元素,打造出屬於當代的民藝器皿。

柳宗理利用中井窯獨門的分釉技術,再加上自己的靈感──邊緣無釉寬帶,以「跳邊」技法,邊緣不上釉,保留陶器素燒質感。整個盤子的製作關鍵在於邊緣線條的俐落感,柳宗理討厭東西看來不乾不脆,嚴格要求盤子邊緣外側和內側的線條,都得乾淨、俐落才行。

吳東龍曾親自造訪過位於鳥取的中井窯,他觀察,無釉邊緣正是這個傳統圓盤帶有現代感的關鍵。若看視覺效果,分釉只是讓盤子各自擁有一半色彩,但加了素燒邊緣的黃褐色調後,更有層次感。若看細節,盤子邊緣處理得很乾淨,「傳統民藝比較不會這麼講究,這個盤子比民藝更具有精緻感。」

這圈無釉寬帶除了讓設計更加有層次,其實也考量到量產需求。柳宗理認為,民藝品雖美,但隨著日本人口激增,用手工製作的民藝品未來必定不敷使用,因此得找出大量生產的方式。藤田光一透露,由於外圍沒上釉,燒製時便能將兩個盤子上下相反的疊在一起燒,如此一來產量便能加倍。

3. 去圖案化,品質至上的審美觀

柳宗理從二戰前線歸來後不久,第一個設計作品就是在一九四八年推出的一系列素白陶瓷。當時日本被戰爭破壞殆盡,「連一根釘子都沒有,」柳宗理心想,「既然只剩下土,那就從陶瓷開始吧!」他從沉沒的艦艇上打撈出煤炭做為燃料,全然潔淨素白的設計,儘管現在看來非常常見,在當時卻是個創舉。

藤田光一說,以前日本的瓷器流行畫上花草、動物等圖案,也因此當柳宗理把作品拿去三越百貨推銷時,竟被對方認為是半成品因而打了回票,這個結果讓柳宗理十分生氣。好在當時有間咖啡店的老闆很喜歡,把白瓷放在店內使用,口耳相傳下大受歡迎,甚至在一九九○年發行復刻版。

柳宗理之所以堅持製作素淨白陶,是因為他認為器皿是配角,不該搶過食物風采。更重要的是,白色最能顯現品質,細緻帶著光澤的素白瓷面,宛如一面放大鏡,只要有任何一絲雜質,都會顯得非常醒目,一些劣質品反而會用圖案、花色掩蓋雜質。

柳宗理認為,若要去掉圖案,勢必素材要好;而好的素材,就必須用品質好的原料;原料用得好,自然符合正確的設計。從原料到成品,全都體現他對設計的堅持。

看著這系列白瓷,吳東龍說:「有時設計會覺得一定要加點東西,感覺比較好賣,其實是自信感不夠。」堅持品質的柳宗理,用好的原料做為設計後盾,翻轉當時日本人的審美觀念,這也讓吳東龍感到訝異:「原來日本不是原本就習慣用白色的東西,也是經過一段培養大家品味的過程。」

4. 電腦繪圖無法超越手作感

柳宗理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點,便是在思考設計想法時,不畫設計圖,而是直接動手做模型,紙張、木頭、石膏都是常用的模型材料。柳宗理認為,「既然是手要用的東西,沒有什麼比用手去做更適合檢驗了!」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設身處地模擬產品的使用方式和情境,直至修改到最合用的狀態為止。

雖然有時在動手前,腦中可能還沒有確切想法,但柳宗理認為:「用手去感受,手上便會出現答案。」對此藤田光一進一步解釋:「你的雙手就是道具,每天摸到的東西都會成為觸覺的記憶,這些潛藏在手的記憶最後變成經驗,也會變成身體的養分,造型自然而然就會在手中出現。」有時在過程中甚至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形態,像是蝴蝶椅的優美曲線,也因此柳宗理有一句設計名言:「美是自然而然出現的,不是製造出來的。」

藤田光一說,光是在製作模型上,就得耗費許多時間,過程中修改的模型不計其數,平均每個作品至少都得經歷一、兩百個模型才能進入製作階段。以柳宗理發表的第一只不銹鋼單柄鍋為例,一般鍋子可能幾個月就能完成,柳宗理卻花了三年時間。

馮宇觀察,柳宗理的作品總富有溫潤手感,不同於電腦繪圖畫出的機械線條。「他的造型跟木頭、樹葉、花草等大自然的感覺有點像,不像西方講究對稱、幾何、絕對的形狀。柳宗理的線條溫潤、低調,但卻有一股氣質在裡面。」

5. 細節越簡 越要求工藝

柳宗理年輕時讀了柯比意的《今日的裝飾藝術》後,便對書裡主張去除設計中不必要的裝飾非常認同。他在一九七四年開始發表一系列的不銹鋼餐具,簡潔到近乎極致的造型,完全實踐了他對設計的想法,其後相隔八年推出的樺木黑柄系列,更已成為柳宗理的經典設計。

在看似簡單的造型中,柳宗理其實在細節上更下足功夫。不銹鋼的厚度刻意由後往前遞減,食物更好送入口中;當用手滑過木柄和不銹鋼的接縫時,絲毫感受不到空隙,兩者宛若一體。

藤田光一透露,製作時須將木柄和不銹鋼串在一起削磨,但兩者質地不同,木頭很軟、不銹鋼很硬,削磨須精準拿捏力道,否則木頭很快就會先削掉一大塊,製作時既要讓兩者的角度維持一直線,同時又要平均的被磨掉,在當時全日本只有兩名工匠能達到這樣的要求。

藤田光一鼓勵大家試著拿起不銹鋼黑柄餐具,對比握柄的輕軟木頭,前端的不銹鋼更有分量,拿在手上會有一種微妙的平衡感,「這只有你親身體驗後才能明白的感覺!」他笑著說。

在柳氏作品中,馮宇最愛不銹鋼餐具:「好作品可以歷經很久時間不改變。這代表第一它用不壞,第二它看不膩,這兩個很難,但柳宗理都做到了。」簡潔造型更是餐具經典的關鍵,「有些餐具太有設計感,放在餐桌上過於醒目,但柳宗理的餐具卻跟餐桌、食物融合在一起,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經典的設計,不會讓你第一眼就有『哇』的感覺,它不張揚,卻能伴著你很久、很久。」

6. 機能即美

深受包浩斯影響的柳宗理,主張去除一切不必要的累贅設計,造型和美感全都還原至機能來思考。藤田光一說,柳宗理不斷提醒團隊的一件事,便是如何和其他商品做出差異化,但這所有前提全都建立在「實用」上,如何讓使用者用起來最好用,自然決定了作品的長相。柳宗理發表的不銹鋼水壺,堪稱是機能美的實踐。

這支造型矮胖的水壺,其實暗藏許多機能設計,藤田光一為我們揭密。首先,當握住壺柄時,只要以小指為支點,便能傾斜壺身,即使是女生,也能輕鬆控制出水量,精準到甚至可當咖啡用的沖水壺。用這個水壺煮水,還會更快沸騰,秘訣在於把水壺底部加大、高度變低(這也是水壺矮胖的原因),讓水更快接觸到火源,煮一公升的水沸騰時間可快上三十秒。

在水壺蓋側面有兩個貼心小孔,這是為了讓水蒸氣能從旁邊散去,降低把手溫度,拿取水壺時,就不需要靠抹布隔熱。同時為了兼顧實用和收納,把手在握柄處是圓形的空心管,握起來更好施力,但到了和壺身相連的地方,卻將鋼管壓成扁平鐵板,減少體積,方便握把打平收納。壺嘴則像舌頭般有著微微彎曲的弧度,出水更順暢。為了將硬材質的不銹鋼,磨出微彎弧度,可是苦了工廠師傅。

馮宇觀察:「柳宗理的出發點是實用,他的手感是什麼,就以那個做設計。他的造型自然就有道理,成為他美的感覺。」

【延伸閱讀】解析達人
■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設計總監 藤田光一
大學畢業後隨即進入柳工業設計,至今已長達28年,對柳宗理的每件作品瞭若指掌。

■ 日本設計觀察家 吳東龍
主修工業設計,多次以日本設計為題出版專書,2009年成立「東喜設計工作室」。

■ If Office負責人  馮宇
活躍於台灣平面設計界,曾擔任《Ppaper》的創意與視覺指導,2010年成立If Office。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