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聖卡達「伊斯蘭文化藝術博物館」:建築大師貝聿銘遺作,多哈上的「孤島聖殿」
2025/05/04
- 文字 / 李清志
千里迢迢來到卡達,就是來追尋建築師貝聿銘的遺作——伊斯蘭文化藝術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於多哈(Doha)海濱的人工島上,於2008年正式開幕。卡達當局邀請貝聿銘設計,是希望這座博物館能成為世界級文化地標,也是卡達打造國際文化城市的重要象徵。
※延伸閱讀:騎駱駝、賞獵鷹,有沙漠風情也有城市天際線,到最有錢國家卡達見世面
貝聿銘建築生涯中有幾件非常重要的作品,最早期的作品是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東廂美術館。這座美術館顛覆了傳統對於美術館的概念,成功吸引民眾重新回到美術館,但是卻也開始建築師與藝術家之間的矛盾情結。因為大家都是為了來看建築物,而忽略藝術品,使得藝術家們非常不開心,甚至聲稱20世紀末的美術館都被建築師綁架了!
後來貝聿銘在密特朗總統力邀之下,參與法國巴黎的改造工程,他設計羅浮宮增建案,將一座玻璃金字塔放置在羅浮宮中庭廣場,引起巴黎藝文界的譁然。當年他還親上火線,在電視採訪中,跟全法國人解釋他的設計理念,獲得大家的支持與理解。
伊斯蘭文化藝術博物館則是建築師貝聿銘人生晚期,最具心靈層次的代表作品。他設計這座博物館時,已近90歲高齡,親自來到卡達選址,甚至要求將建築往海上延伸,以獲得「孤島聖殿」的視覺張力。

伊斯蘭文化藝術博物館建築的幾何構成非常純粹,外觀由一層層方形與八角形的體塊堆疊而成,中央頂部是一個立方體與八角形結合的塔樓。(圖片來源:李清志提供)
為了設計這座博物館,他四處旅行考察,試圖尋找伊斯蘭建築的核心,最後,在埃及開羅的伊本圖倫清真寺,他終於找到一直所要尋找的。
他認為,所有嚴肅的建築都應該在「過分感傷懷舊」和「患了歷史健忘症」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折衷。這一觀點在伊斯蘭文化藝術博物館得到巧妙體現,簡潔抽象的表面造型既是正統的現代主義(High Modernism),也是對古老的伊斯蘭建築的回應。奶油色花崗石堆疊而成的外牆,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
建築的幾何構成非常純粹,外觀由一層層方形與八角形的體塊堆疊而成,中央頂部是一個立方體與八角形結合的塔樓,靈感就是來自開羅伊本圖倫清真寺的燈塔塔樓。
室內空間最大特色之一是光線,博物館內部以自然光為主,透過中庭巨大的幾何窗格與拱形天窗,引入柔和的日光,在石材牆面上投下光影的變化。
不賣弄造型卻成最愛地標
這棟建築不僅是一個展示伊斯蘭藝術的場所,更是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當代的交會點。貝聿銘用極簡、沉靜又神聖的空間語言,向伊斯蘭文化致敬,同時也展現他一貫的設計哲學——尊重在地文化、追求永恆與靜謐的空間感。
好的博物館一定要有好的餐廳或咖啡店。卡達的伊斯蘭文化藝術博物館內的IDAM餐廳,由米其林主廚艾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 設計菜單,室內設計則由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所打造,除了典型的斯塔克家具之外,也加上伊斯蘭風格的地毯等元素,設計風格十分強烈。餐廳位於博物館頂層,擁有最佳的空間位置,以及眺望波斯灣的絕佳景觀。

伊斯蘭文化藝術博物館內的IDAM餐廳的室內設計,由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打造。(圖片來源:李清志提供)

伊斯蘭文化藝術博物館內的IDAM餐廳,室內設計風格相當強烈,除了典型的斯塔克家具之外,也加上伊斯蘭風格的地毯等元素。(圖片來源:李清志提供)
貝聿銘的確是最後的現代主義者(Modernist),在這個充斥光怪陸離建築的時代,他依然設計著充滿理性、規矩的現代建築。
我在參觀完有「沙漠玫瑰」之稱的卡達國家博物館之後,內心還是鍾愛著貝聿銘設計的伊斯蘭文化藝術博物館,雖然沒有誇張刺激的造型,卻是雋永、近乎完美,讓人心靈平靜安穩。我想這就是貝聿銘建築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