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熱愛偶戲的羅斌,也是一位戲偶藏家,他常去跳蚤市場挖寶,蒐藏超過百尊世界各地的戲偶,家中隨處都能看到戲偶身影。(攝影:羅芸)
熱愛偶戲的羅斌,也是一位戲偶藏家,他常去跳蚤市場挖寶,蒐藏超過百尊世界各地的戲偶,家中隨處都能看到戲偶身影。(攝影:羅芸)

聽每尊木偶說唱歷史,開箱羅斌的戲偶聯合國

2024/11/24

LINE分享 FB分享

熱愛偶戲的羅斌,也是一位戲偶藏家,他常去跳蚤市場挖寶,蒐藏超過百尊世界各地的戲偶,家中隨處都能看到戲偶身影,或立於架上,或掛於牆上,每尊戲偶各有獨特的異國風情,宛如一個小小聯合國。這些戲偶背後蘊藏不同故事,也見證各國的偶戲發展史。

延伸閱讀:台語夾雜義文、歌劇結合南管,荷蘭人羅斌帶布袋戲巡演50國

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羅斌第一次創作的布袋戲碼主角

羅斌第一次創作的布袋戲碼主角馬可波羅,由他親自設計臉孔和造型,服裝還特別考究11、12世紀威尼斯人的真實穿搭,當時流行長袍而非褲裝,生動呈現15歲義大利青年的模樣。

羅斌第一次創作的布袋戲碼主角馬可波羅,服裝特別考究威尼斯人的真實穿搭。(攝影:羅芸)

羅斌第一次創作的布袋戲碼主角馬可波羅,服裝特別考究威尼斯人的真實穿搭。(攝影:羅芸)

百變角色吉尼奧爾:法國缺腳的丑角

吉尼奧爾(Guignol)是在19世紀初誕生的滑稽角色,原先職業是絲織工人,後因劇情需要不停改變身分,因鮮明性格和幽默言語一炮而紅,成為法國戲偶的代名詞。特別的是,法國戲偶大多沒有腳,是簡易的手偶形式。

吉尼奧爾(Guignol)是法國戲偶代言人。(攝影:羅芸)

吉尼奧爾(Guignol)是法國戲偶代言人。(攝影:羅芸)

嬉皮抽大麻:俄羅斯醜化西方武器

70年代俄羅斯為了推行共產主義,用戲偶呈現60年代西方嬉皮抽大麻、聽搖滾樂的糜爛腐敗形象,做為打擊西方的宣傳武器。這尊戲偶屬於「杖頭偶」,可用操縱桿讓戲偶頭部轉動並做出其他動作。

70年代俄羅斯為了推行共產主義,用戲偶呈現60年代西方嬉皮抽大麻、聽搖滾樂的糜爛腐敗形象。(攝影:羅芸)

70年代俄羅斯為了推行共產主義,用戲偶呈現60年代西方嬉皮抽大麻、聽搖滾樂的糜爛腐敗形象。(攝影:羅芸)

梵谷有點憂鬱:無法登台的荷蘭畫家

今年羅斌和日本國家偶劇演員合作,打算演出梵谷的故事,因而訂製了一尊梵谷戲偶,還原度百分百,後來決定用影戲的方式表演,戲偶沒有登台演出,成了羅斌的私人蒐藏之一。

為演出梵谷的故事而訂製的梵谷戲偶,還原度百分百。(攝影:羅芸)

為演出梵谷的故事而訂製的梵谷戲偶,還原度百分百。(攝影:羅芸)

文化遺產卡拉格茲:土耳其皮影戲喜劇王

土耳其著名的傳統皮影戲喜劇角色,卡拉格茲(Karagoz)代表「黑眼睛」的意思,源於奧圖曼時期,在2009年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斌曾和土耳其劇團合作,將皮影戲偶重新設計,化身為布袋戲偶。

卡拉格茲是土耳其著名的傳統皮影戲喜劇角色。(攝影者:羅芸)

卡拉格茲是土耳其著名的傳統皮影戲喜劇角色。(攝影者:羅芸)

北非突尼西亞的騎士戲偶:80年代熱演戰爭戲

推測為80年代,來自北非突尼西亞的騎士戲偶,當時流行打仗戲碼,因而有許多士兵戲偶,普遍都頗有重量,拿在手上很有存在感。這是羅斌在法國跳蚤市場挖到的寶物,只花了10歐元(約合新台幣354元)就入手。

來自北非突尼西亞的騎士戲偶,是羅斌在法國跳蚤市場挖到的寶物。(攝影:羅芸)

來自北非突尼西亞的騎士戲偶,是羅斌在法國跳蚤市場挖到的寶物。(攝影:羅芸)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