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吳明益談九種創作人格:寫《海風出店》變身「拾荒者」,打撈他人經歷成動人故事

2024/08/02

LINE分享 FB分享

作家吳明益近日受邀至捷克「作家閱讀月」朗讀作品《海風酒店》。吳明益說,作家閱讀月沒有選在最繁華的地方舉辦,分散在各個城市舉行,可見捷克專注推廣閱讀的用心,與不計較成本的熱情。

中東歐著名文學活動「作家閱讀月」7月展開,吳明益近日在捷克布爾諾(Brno)的劇院朗讀「海風酒店」,透過原住民神話,描述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故事。

吳明益在布爾諾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這是他第3次來到捷克。

吳明益回憶,近20年前,他曾作為背包客到捷克。當時經濟拮据,他在布拉格露營以節省開支,很享受這段經歷。

熱愛原民文化常被誤認,巴奈曾問:你是哪一族?

2015年,吳明益曾到布拉格的大學和哈維爾圖書館(Václav Havel Library)演講,推廣他的捷克文版作品。捷克建築的古典美令他印象深刻。

吳明益表示,作家閱讀月很特別,沒有選在最繁華地帶舉辦,而辦在觀光客較少的布爾諾。相較於布拉格,在這裡更能感受真實的庶民生活。

吳明益說,閱讀月活動分散在多個城市舉行,可見主辦方專注推廣閱讀,而非只追求人潮的用心。他在活動中感受到工作人員的真誠,這很難能可貴。辦好活動固然是種專業,「藝術活動還需要這種不計較成本的熱情」。

回憶踏上作家之路,吳明益說,大學時修讀大眾傳播系廣告組,讓他曾想成為記者,「那是個對記者有夢的時代」。但後來他發覺,媒體可能被資本控制,使文字被導引成特定方向;他認為自己無法挑戰這巨大結構,因此決定挑戰「作家」作為職業。

這些年來,吳明益出版《睡眠的航線》《複眼人》《苦雨之地》《單車失竊記》《天橋上的魔術師》《海風酒店》等作品,主題橫跨自然環境、歷史記憶、原住民文化、都市變遷等多元領域。

吳明益經常書寫原住民,因此許多人誤以為他是原住民。他說,上個月與原住民歌手巴奈對談,巴奈問他:「明益你是哪一族人?」

吳明益表示,每次原住民朋友都會問他這個問題,甚至有位泰雅族藝術家認真地說:「我看到你的靈魂了。你是原住民,只是不知道屬於哪一族。」

吳明益說,他很喜愛原住民文化。身為作家與教授,雖然在漢文化教育下成長,但與原住民朋友相處時,「我感覺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那個狀態讓他感到自在。

他認為,原民文化有許多值得尊重和學習的地方,同時存在矛盾與挑戰,例如獵槍管制與原民文化的衝突,值得探究。

寫作人格9型,隨不同階段變化

吳明益曾形容,創作者有9種人格,包含「巫師」、「掘墓人」、「哲人」、「傳道人」、「拾荒者」、「博物學家」等。創作者的人格並非一成不變,每種人格會隨不同階段而變化。

吳明益說,在初始創作期,他像個「掘墓人」,挖掘家族歷史。比如說,吳明益第一本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來源便是他父親的故事。但他不想當一輩子的「掘墓人」,也不認為有足夠史料能挖掘,後來經歷「博物學家」時期。

例如在寫《單車失竊記》時,他便以「博物學家」的姿態,考究台灣單車發展史與名稱變化。

吳明益表示,博物學家因自然科學研究,在16、17世紀出現,成為唯一擁有特定知識的人,是知識的先驅者。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對知識的追求;有的作家會把考據歷史、科學的精神用於寫小說,成為一種獨特寫作人格。

然而,隨著知識的複雜性增加,如今已經沒有人可以成為博物學家。在現代社會,即便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也很難同時精通其他領域。

吳明益說,過去識字率不高,作家所講的道理被視為文化結晶。但當今社會,人人都讀書,甚至可能讀得比作家多,人生也更精彩。

他認為,哲人的時代已過去,「你說你比一個賣菜的要來了解人生,這也不對吧?」作家未必對人生洞察一切,不應自詡為真理的判斷者,作家人生也沒有特別了不起。

到後來,吳明益的創作人格轉變成「拾荒者」。

他形容,寫作過程像在「撿破爛」,編織他人給予的故事,把別人認為不重要的東西變成可貴的。撿破爛的過程是專業的,並非什麼都撿,要有眼光地去篩選。

吳明益寫《海風酒店》時,就是以「拾荒者」角色,打撈他人的生命經歷,撰寫成動人故事。

巡迴獨立書店不是「幫助」,而是種情感交流

去年夏天,吳明益開車奔馳於台灣86家獨立書店,推廣新書「海風酒店」。從北到南,從西至東,所有行程衍生的費用,都由他自己負擔;沒有收書店的演講費、交通費或出版社行銷費。

吳明益說,剛踏入作家這一行時,有些人不看好他的作品,但這些獨立書店老闆,卻喜愛他的作品,邀請他演講、推薦他的書,這成為支持他的力量。

那時吳明益立志,若有天書賣得多,他想將作品帶回這些獨立書店。「跟他們(獨立書店)互動是一種情感關係,根本不是什麼好像特別要支持、幫忙。就是他們信任我這個作者,所以我理所當然也要認真對待,很簡單。」

網路世界的辯論沒有絕對真理

儘管吳明益作品熱賣,擁有廣大讀者,但他很少出現在網路世界。2019年,他公告退出臉書,消失在社群媒體,也鮮少接受媒體採訪。

吳明益指出,事實上,他沒有完全離開社群世界,而是以更自由的方式吸收資訊。

雖然他的臉書朋友歸零,但吳明益追蹤許多社團。最近他追蹤一個名為「時光」的社團,裡頭成員專門分享撿破爛的資訊;例如,當有人拍照分享發現的廢棄物品,有興趣就能去撿,他覺得相當特別。

吳明益還追蹤有關「二次世界大戰下庶民生活」的社團;許多台灣人分享二戰期間的故事,例如有人曾擔任艦艇兵,後來開咖哩麵店。吳明益說,這個社團成員就有5萬人,比文學社團成員還多;這種看似小眾的興趣,「一點都不小眾」。

對於他退出臉書的選擇,吳明益表示:「作家不就是應該是一個赤誠的人嗎?赤誠的人是,你知道自己的陰暗、矛盾、不聰明、不理解,不是什麼都懂,不是真理的核心。」然而,在網路世界,卻可能讓人無法真誠地面對他人。

吳明益認為,網路上的討論往往沒有絕對真理,只是個人看法。然而,當他的觀點與他人不同時,對方可能因此受傷,尤其是他的讀者或喜歡他的人。

他指出,即使彼此喜愛的人也會有不同觀點,但在網路世界,這種分歧往往被過度放大。「作品才是我要努力的事。」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