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丁三光是非典型藝廊的經營者,他不照美術史蒐藏,廣納有一定聲量及名氣的藝術家作品,總是聽從內心直觀的想法,偏好當代、可愛、有趣、酷,甚至風格獨特的藝術品,更像一位「藝術老頑童」。(攝影/李婉蓉)
丁三光是非典型藝廊的經營者,他不照美術史蒐藏,廣納有一定聲量及名氣的藝術家作品,總是聽從內心直觀的想法,偏好當代、可愛、有趣、酷,甚至風格獨特的藝術品,更像一位「藝術老頑童」。(攝影/李婉蓉)

壁紙大王丁三光變藝術家伯樂,畫作3年增值20倍!非典型蒐藏「第一眼感覺很重要」

2023/03/12

LINE分享 FB分享

一月,「ONE ART Taipei 2023藝術台北」吸引眾多藏家及同好前來觀賞,有意思的是,JR東日本大飯店頂樓的總統套房也化身為展覽空間,其中丁丁藝術空間為首次且唯一於總統套房展覽的畫廊,從廁所、客廳、書房到臥房等,都變成欣賞藝術的平台。身著一身招牌紅褲、花襯衫的成億壁紙老闆丁三光,在場內穿梭自如,逢人就邀請到場內特設的丁丁小酒吧喝一杯,焦點光環一點也不輸兒子,藝人丁春誠。

藝術空間一隅規畫酒窖,讓欣賞藝術不用循規蹈矩,而是可以放鬆歡享的美學遊樂場。(攝影/李婉蓉)

藝術空間一隅規畫酒窖,讓欣賞藝術不用循規蹈矩,而是可以放鬆歡享的美學遊樂場。(攝影/李婉蓉)

許多人對丁三光的認識,是台灣壁紙大王。他頂著這名號將近40年,把原本只是用以做為居家配件的壁紙,轉變成鑲嵌金箔、孔雀羽毛、貝殼等牆面藝術,他創立的品牌被譽為是「全球壁紙界勞斯萊斯」,舉凡中東皇室、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及各國皇宮內,都能見其華麗身影。

2015年創辦丁丁藝術空間,但丁三光並非藝術科班出身。過去他曾擔任軍職,會深化對藝術的啟蒙,主要是在裝潢公司的歷練,當時他進入成億壁紙從事業務。80年代,跑一趟歐洲,就好像要去西方取經那樣困難,每每跟廠商開完會,辦完展,丁三光不願浪費這大好機會,東晃晃西逛逛,跑畫廊、美術館,看到不錯的東西就買下來。買久了,就認識很多畫廊、主辦方及藝術家。「藝術與我本業有連貫,用藝術養分,壯大壁紙事業,兩者結合很貼切。」他說。

丁三光認為發覺藝術家「第一眼的感覺很重要」,更說自己到現在,看喜歡的作品,心裡還會悸動、很震撼。(攝影/李婉蓉)

丁三光認為發覺藝術家「第一眼的感覺很重要」,更說自己到現在,看喜歡的作品,心裡還會悸動、很震撼。(攝影/李婉蓉)

丁三光向我們分享他的蒐藏哲學,蒐藏沒那麼困難,不一定要珍稀藝術品,也不必是很貴的畫,不用談未來,也不用算投資報酬率,哪怕是一個擺件,都可成為探索生活樂趣的藏品。

然而,8年前一次請西班牙藝術家吃飯的聚會,聽著他們談自己對藝術的想法與抱負,丁三光被他們的熱情打動了。他坦言,這些藝術家,都是年輕人,名氣不大,卻很有才華,只不過沒有機會,常常有一餐沒一餐,「我蒐藏他們作品這麼久了,好像也可以幫忙做點什麼。」

在ONE ART Taipei 2023藝術台北會場,長桌上擺放吉田昭彥的動物雕塑近作,為近年深受許多雕塑收藏家關注的藝術家。(攝影/李婉蓉)

在ONE ART Taipei 2023藝術台北會場,長桌上擺放吉田昭彥的動物雕塑近作,為近年深受許多雕塑收藏家關注的藝術家。(攝影/李婉蓉)

樂當青年藝術家推手

返台後,他跟同樣喜愛藝術的兒子討論過後,決定開一間畫廊和大家分享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大兒子丁春霆形容丁三光,並不會因為年紀和世界脫節,跟年輕人很能對接。「他以前是軍人,一些經歷運用在生活,訂立目標就實踐到底。」

就這樣,丁三光從軍人、壁紙大王轉身變成年輕藝術家的推手,他笑說,「早期是一年兩次,現在是一個月飛一次,我66歲了,更沒資格有時差。」他帶著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飛美國、中國、歐洲等地,跑遍全國各大城市、參加大小無數的藝術展覽,像是倫敦當代藝術展、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等,目的就是希望推廣尚未被發掘的優秀藝術家,能讓更多人了解並認識。

近期展示英國現代藝術家吉瑪‧霍爾澤的作品,猶如宇宙中的浪漫對話。(攝影/李婉蓉)

近期展示英國現代藝術家吉瑪‧霍爾澤的作品,猶如宇宙中的浪漫對話。(攝影/李婉蓉)

由丁丁藝術空間發掘的西班牙藝術家,像是拉法・馬卡龍(Rafa Macarron)、艾德加・普連斯(Edgar Plans),原本默默無名,只因非主流,連畫廊或藝博會都進不去,經過3年,如今已經是國際級藝術家,就連蘇富比、羅芙奧、佳士得等拍賣會上都常見到他們的作品。

顛覆骷髏頭予人恐怖及死亡的印象,燈亮嘴巴即張開的意象,幽默表述人生詼諧面。(攝影/李婉蓉)

顛覆骷髏頭予人恐怖及死亡的印象,燈亮嘴巴即張開的意象,幽默表述人生詼諧面。(攝影/李婉蓉)

偏好當代療癒藝術

丁三光每每談起他們,就像是發現璞玉般興奮,「每個人對美的事物都有天線,只是接收方式不一樣,就連到現在,我看他們的作品,心裡還會悸動、很震撼,第一眼感覺很重要。」曾經還有三年前跟他買拉法・馬卡龍作品的藏家,回來跟他道謝,說這些藏品從買到現在,幾乎增值快二十倍。

與其說丁三光是非典型藝廊的經營者,他更像是藝術老頑童,不若一般經營者喜歡照美術史蒐藏,廣納有一定聲量及名氣的藝術家作品,他總是聽從內心直觀的想法,偏好當代、可愛、有趣、酷,甚至風格獨特的藝術品,他將這些稱為「療癒藝術」。

藝術家Fabio Viale在傳統純白大理石雕塑上,紋上黑幫刺青,詮釋看待古典藝術的另類觀點。(攝影/李婉蓉)

藝術家Fabio Viale在傳統純白大理石雕塑上,紋上黑幫刺青,詮釋看待古典藝術的另類觀點。(攝影/李婉蓉)

像是一件義大利藝術家安東尼奧.庫涅托(Antonio Cugnetto)創作表情如兒童般天真無邪的雕塑,卻是拿槍指著自己的頭,充滿了對時代的反諷;又好比丁三光自己特別喜愛的一件,布滿俄羅斯黑幫刺青的單手雕塑,仔細看如深入皮膚的圖像,很有特色,卻是表示對組織忠誠和自我價值的認同。

藝術家Gabrielle Graessle的畫作。充滿色彩、具象、奇特,仿若帶有童趣感的塗鴉。(攝影/李婉蓉)

藝術家Gabrielle Graessle的畫作。充滿色彩、具象、奇特,仿若帶有童趣感的塗鴉。(攝影/李婉蓉)

綜觀丁丁藝術空間所發掘的年輕藝術家,都具有令人喜悅、有趣,讓人想親近的共通特質。丁三光認為,現代社會多數人有重輕不等的憂鬱症,吃藥又擔心有副作用,若能藉由這些藝術愉悅大家,達到某種療癒效果,不也是一樁美事?

擺放在丁丁藝術空間的陶瓷作品,蘊藏著細緻而充滿生命力的手藝。(攝影/李婉蓉)

擺放在丁丁藝術空間的陶瓷作品,蘊藏著細緻而充滿生命力的手藝。(攝影/李婉蓉)

去年,他和兒子將天母一棟廢棄的54年老洋房,聯手改造成能提供資深、年輕蒐藏家,以及在地社群交流的空間。丁三光在裡面設置了酒窖和大桌,比起中規中矩的講解畫作特色,他更愛倒幾杯香檳,和大家在這裡暢談藝術、暢談人生,只因藝術品就是生活的療癒解方。

將走過半世紀的老洋房改建為藝術展演場域,讓空間成為推動美學的地方種子。(攝影/李婉蓉)

將走過半世紀的老洋房改建為藝術展演場域,讓空間成為推動美學的地方種子。(攝影/李婉蓉)

〈丁三光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成億壁紙與丁丁藝術空間負責人
經歷:台灣憲兵學校畢業,曾任職於士林官邸、成億壁紙進出口公司業務

〈當代三位歐陸藝術家,童趣角色嘲諷時代、療癒人心〉

義大利藝術家安東尼奧.庫涅托(Antonio Cugnetto)

擅長運用舊衣架、眼鏡,以及節慶過後舞會道具等再生塑料的創造性,將其回收再利用,賦予作品創新生命,像是拿橡膠做成人偶的衣服、衣架變成腳等。他雕塑的人物極具話題性、象徵性和諷刺性,是現代人的一面鏡子,從姿態及背後蘊含的深層意義當中,反思當今社會的動態。

義大利藝術家安東尼奧.庫涅托(Antonio Cugnetto)與其創作的再生人偶。(圖片來源/丁丁藝術空間)

義大利藝術家安東尼奧.庫涅托(Antonio Cugnetto)與其創作的再生人偶。(圖片來源/丁丁藝術空間)

英國藝術家哈利.邦斯(Harry Bunce)

多為環境議題發聲,通過繪畫、絲網印刷、版畫及街頭藝術和海報設計等多種不同的表達形式,同時他也是堅定的鄉村捍衛者,將鄉村的美好傳遞給人們,成為他的職責所在。創作可愛角色,包容社會議題與暴力美學的結合,不知不覺的吸引到更廣泛的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英國藝術家哈利.邦斯(Harry Bunce)與其作品。(圖片來源/丁丁藝術空間)

英國藝術家哈利.邦斯(Harry Bunce)與其作品。(圖片來源/丁丁藝術空間)

英國藝術家吉瑪.霍爾澤(Gemma Holzer)

擅長透過自我內心反射出童趣的意象,創作大多以自傳性的「粉紅男孩(Pink Boy)」為主角,描繪自己的生活經驗、人際關係,以及自我的成長歷程,也揭示了這世代的人們活在後數位時代下,集體孤獨所引起的共鳴。

英國藝術家吉瑪.霍爾澤(Gemma Holzer)與其作品。(圖片來源/丁丁藝術空間)

英國藝術家吉瑪.霍爾澤(Gemma Holzer)與其作品。(圖片來源/丁丁藝術空間)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