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北愛爾蘭肖像畫家柯林・戴維森刻意不讓音樂人紅髮艾德表演,反而描繪他安靜省思的時刻。(攝影/郭涵羚)
北愛爾蘭肖像畫家柯林・戴維森刻意不讓音樂人紅髮艾德表演,反而描繪他安靜省思的時刻。(攝影/郭涵羚)

500年前英國人這樣玩自拍:從英女王、紅髮艾德窺秘肖像歷史

2022/10/01

LINE分享 FB分享

166年來第一次,來自世界最大肖像蒐藏機構「英國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的國寶級藝術品,就在台灣。適逢該館閉館整修,大批從未離開英國的鎮館藏品首度展開世界巡迴,最終站飛抵奇美博物館。

一入展場,出現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臉孔,女王頭戴1953年加冕典禮儀仗遊行所戴的鑽石王冠。肖像藝廊蒐藏超過900張她的肖像,但這不是單純一張攝影,而是一幅運用超過一萬張照片製成的3D立體肖像。穿過展間,歌手紅髮艾德(Ed Sheeran)、足球巨星貝克漢(David Beckham)接連現身,我從一張張時代臉孔,看見500年英國歷史縮影。

今年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70週年,這幅逾萬張照片打造的全像攝影肖像顯得氣宇非凡。(攝影/郭涵羚)

今年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70週年,這幅逾萬張照片打造的全像攝影肖像顯得氣宇非凡。(攝影/郭涵羚)

「我們重視肖像人物對於歷史、文化與社會的影響力,這個考量甚至超越肖像的藝術價值。」英國國家肖像藝廊總策展人艾莉森・史密斯(Alison Smith)接受alive越洋電話專訪時表示。涵蓋各專業領域,從庶民、名流到君王,甚至包容多元性別認同,呈現在肖像光譜中。

有趣的是,相較於英國藝廊以時間線排序作品,台灣展改以主題陳列,並排不同時代卻能相互呼應的人物,提供觀者多種觀看角度與解讀空間。

例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並未放置在「權力與力量」,反而歸屬「身分與認同」展區。在該幅肖像時空,他是熱愛繪畫的業餘畫家,1927年寫給妻子的信提及繪畫老師華特・西克特對自己的影響:「他給了我一個當畫家的嶄新人生。」然而他其實不喜歡這幅老師畫下的肖像,收到後,很快轉送他人。

不同時代大人物,相遇在此

權力與力量,也不一定來自權貴。一尊提姆・伯納斯―李爵士(Tim Berners-Lee)背著皮革背包的雕像,許多人可能認不出他,但一定受到他的發明所影響。1989年,他發明全球資訊網(WWW),成為當代最具顛覆性科技,本人卻低調內斂,與他對世界的巨大貢獻產生反差。

今年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70週年,這幅逾萬張照片打造的全像攝影肖像顯得氣宇非凡。(攝影/郭涵羚)

今年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70週年,這幅逾萬張照片打造的全像攝影肖像顯得氣宇非凡。(攝影/郭涵羚)

迎接這些重量級人物,並不容易。奇美博物館展演組組長周春桂表示,肖像在展場及運送途中,須維持在攝氏溫度19至23度、濕度50至60%,分成兩航班抵台,因為「雞蛋不能放在同個籃子」。因疫情英方無法來台,奇美從開箱、上牆至檢視作品,全程與英方連線視訊布展,一件作品安裝至少花費一小時。

如今我們只動一指,就能用手機拍下肖像,那些當代時間結晶更顯彌足珍貴。「不是只有拍下的瞬間,才是肖像,」周春桂說,「理解肖像人物及其所在時代的過程,更是肖像的魅力所在。」

在這裡,從一張張時代臉孔,看見500年英國歷史縮影。(攝影/郭涵羚)

在這裡,從一張張時代臉孔,看見500年英國歷史縮影。(攝影/郭涵羚)

從油畫、雕塑到攝影與多媒體,肖像創作媒材不斷改變,但主題終究還是人的故事。我最感動的是看見女同志文學先鋒瑞克里芙.霍爾(Radclyffe Hall)以及跨性別職業擊劍手德翁騎士(Chevalier d'Éon)來自不同時代,在此比鄰相遇,當展場鄰居。

最後你可以在展場金色裱框鏡子,留下一張自拍。就像紅髮艾德在《照片(Photograph)》所唱:「我們把愛保存在一張照片,為自己創造回憶。在那裡我們不會逝去,也絕不心碎。時光凝結,瞬間永恆。」

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

時間:即日起至2023年2月28日
地點:奇美博物館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