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認識王帶路 重現「拆船王國」、日本失傳大漁旗秘辛
2022/06/22
- 文字 / 柯曉翔
高雄,因港口而生的城市。我們搭上文化遊艇出航,看著船隻在港區來來往往。這裡曾為世界貨櫃吞吐量第三大港,但高雄不僅於此,圍繞著港灣,它正變幻新的樣貌。
由在地導覽品牌「港都認識王」創辦人黃祺瑋帶路,前進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前身為海軍第四造船廠荒廢的技工宿舍,現在變成在地工作室、共享空間,未來還會出現食堂與書屋。在這個手作場域,不僅誕生電視劇《斯卡羅》的舢舨船,失傳的大漁旗也在此復興。
山津塢工作室裡,一面鮮紅色的大漁旗懸掛,旗面是船隻圖騰,寫著斗大「福來」字樣。大漁旗在四○年代由日本漁民傳進台灣,新船下水,親朋好友致贈大漁旗,祝賀豐收。錦旗掛滿全船,像一張張布質卡片。
由於工序繁複費時,傳統技術逐漸被印刷取代,大漁旗工藝面臨失傳凋零。「如果沒有人願意研究,台灣大漁旗可能會消失。」山津塢創意調研李怡志說。山津塢團隊於是前往日本鹿兒島、九州,向日本師傅學藝,遵循古法,製作大漁旗。
從煮糊、打底、撒沙、置乾,到上色、定色與清洗米糊,完全是一門時間的技藝,一面旗至少得放置兩天,等待米糊乾燥。連字樣都具有特殊意義,例如「滿儎」,山津塢圖文設計張淑雯解釋,「儎」具有人字旁,代表漁獲與人都平安返航。
你可以在工作坊學習正統大漁旗製作過程,或者像我偷吃步,在棧貳庫山津塢櫃位,用網版印刷快速DIY一片大漁旗帶回家。不過張淑雯打趣的說,他們曾問日本師傅,日本也使用網版印刷嗎?師傅很嚴厲:「那個不叫大漁旗啦!」
黃祺瑋的第二個高雄口袋名單地點,在勞工博物館。這是台灣唯一以勞工為主題的博物館,連紀念明信片都做成打卡紙,讓旅客在打卡鐘記錄上下班時間。志工以戲劇方式導覽,呈現《船傳常設展》造船者勞動人生。
這裡可以體驗港口工作情境,聞一口鐵鏽的氣味,或注視焊鐵的模擬光線。一九六三年高雄港港務局入行測驗,要背八十公斤黃豆袋往返五十公尺。我試背一下現場的模擬袋,完全無法勝任,倒是攝影同事有練過,一次OK。
高雄曾經擁有「拆船王國」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百艘沉船充滿高雄港。沉船拆卸的船板、廢鐵與機件等,衍生為鋼鐵業、拖船業等產業鏈。航海古物蒐藏家黃道明當初是拆船業一員,一旦船艦報廢,他就登船挖寶。
黃道明五花八門的航海古物蒐藏,都是拆船人生的意外發現。
推開他的骨董店門,火車平交道警鐘噹噹作響,沒想到這裡竟藏一座歷史博物館。他的蒐藏令人嘖嘖稱奇,包括昭和七年(一九三二年)潛水帽、一九四八年英國郵輪的船尾舵、一九一七年客輪的留聲機……連電影《賽德克巴萊》、《少年Pi》都跟他借電影道具。
「當時拆一艘客輪,就像逛一個商店。」黃道明說。別人眼裡的破銅爛鐵,到他這全變成寶藏。蒐藏品亂糟糟陳列在工作室,但他都找得到,還能清楚說出歷史年份。潛望鏡被他拿來當鏡子,可以對鏡自照梳頭,或窺視哪位訪客到訪。
現在還拆船嗎?他說,現在船艦多是塑膠、電子化儀器,較無蒐藏價值。他邊說邊操作留聲機,讓我們好似穿過數十年,聆聽平安夜的樂聲。
最後回到港口,搭乘文化遊艇,遊覽亞洲新灣區指標性建築,感受高雄港今昔變化。黃祺瑋在高雄成長,圍牆裡的港口對他而言,一直具有神秘吸引力。直到圍牆拆除,閒置倉庫一一活化,他終於如願以償。「原來港離我們這麼近。」他說。
登上文化遊艇,港都認識王黃祺瑋介紹高雄85大樓等灣區地標。
他一一介紹六角形珊瑚礁群造型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六間小型展演空間鯨魚館,以及與獨立音樂節「大港開唱」緊密連結的大港橋。這些吸睛建築,翻轉工業城市印象。我體驗過香港維多利亞港、泰國湄南河遊船,高雄港灣一遊並不遜色,值得在記憶記下一筆,全新的高雄。
【冷知識】 高雄港出入口英文字幕代表什麼意思?
像紅綠燈管制通行一樣,高雄港入口處的英文字母I(In)表示船可以進港,O(Out)表示船可出港,颱風天則會標示S(Stop)。
旅遊資訊
港都認識王高雄導覽
網站:www.facebook.com/kingsofexploringtakao
費用:每人500元(行程約2小時,10人成團,可報名活動或自行揪團)
窗口:粉專私訊,可客製化行程
山津塢-絹印大漁旗體驗
網站: www.facebook.com/SHANJINWU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蓬萊路17號(棧貳庫2樓櫃位)
費用:100元起(依不同絹印商品計費,1人即可體驗)
航海古物店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海邊路92號
電話:(07)22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