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台灣咖啡發展歷史的國寶

2023/11/03

  • 文字 / 雲林縣政府
LINE分享 FB分享

我們同時也拜訪了另一位深耕在地的長者,也是台灣咖啡發展歷史的國寶──陳守宜老師,娓娓道來過往的經歷,引領我們走入那咖啡的時光走廊。

台灣國寶烘豆技師陳守宜

陳老師在1957年、24歲時,進入雲林縣經濟農場咖啡工廠,擔任加工管理、以及後來的烘焙技師;由於斗六咖啡工廠是自動化設備,正式員工只有3個人,其他皆為臨時雇員。當年最大客戶是「南美」(當時的咖啡代理商,現今仍營業中),但他們要的是帶殼豆,所以開機烘焙的機會少;咖啡烘焙要看經銷商訂購的量,有需要才炒,不建議炒起來庫存,這樣才會新鮮,炒好的咖啡有賞味期,漸漸地香味就會揮發掉,2週內最好喝,1個月內還可以,超過3個月就不行了。烘焙機未開機前的作業包括日曬、選豆等生豆處理,咖啡工廠的曬場很大,足足有2個網球場那麼大,不用的時候真的就當網球場使用。

陳老師回憶當時使用烘焙機的情況,在豆子快烘好的時候很緊張,因為內鍋是迴轉的,不是單一密閉的,另一個鍋須同時打開,豆子才能漏下來,動作要很伶俐才行。

陳守宜老師(左)跟同事操作遠東最大的烘豆機,每次都又緊張又專心,深怕一個不小心就烘焙過度。

陳老師如同一部雲林咖啡發展的活字典,再次梳理了古坑咖啡以及雲林經濟農場、斗六咖啡工廠的生產過程,這些記憶值得被珍藏與參考,陳老師提到咖啡漿果脫皮後,經過發酵場,再來是日曬,經過12天到15天,就變成咖啡豆;有訂單的時候,適量的把咖啡豆脫殼、脫膜、分級生豆大小,咖啡豆大、中、小分開集中烘焙,1次可以烘焙200磅,當初機器是使用柴油的,溫度大概需要200度,機器是全自動,溫度到200度的時候會自動熄火。

咖啡生豆下鍋後,水分會使溫度下降,5分鐘內慢慢回溫,約烘焙15分鐘顏色會由綠色轉淺褐,香氣由青草味變淺香氣,緊接著鍋內第一次爆裂聲,需注意大概只有4~5分鐘,這階段不能燃燒過度,要控制香氣,當劇烈爆點聲時,這時要關火關風門(類似現今滑行)閉氣2~3分鐘,把咖啡香氣閉起來,讓好風味留在咖啡豆裡面,避免咖啡香氣流失,這時候留心20分鐘之前的二爆,此時代表咖啡豆已經烘焙好了。

荷苞山咖啡的特色是甘醇、順口、不酸、也不澀;陳老師雖然記不起當時1磅費用,但表示1罐咖啡是半磅裝,近期山海關珈琲負責人張景科還有找到當時工廠生產的3罐馬口鐵罐裝填咖啡粉,搖起來還有聲音沙沙作響,讓人實在很想打開一嚐滋味。

畢竟那些咖啡罐是生產於半世紀前,在接受美援物質時期,咖啡是奢侈品,普通家庭尚無消費習慣,當時銷貨點於台北南美咖啡商行,北部有駐台美軍人員及高級消費群,幾乎每年都無庫存,直到1962年後,美援款項用於推廣咖啡,轉由咖啡工廠自負營運,維持到1978年咖啡園產量減少不敷成本,最終休廠整套機器歸還,這些咖啡僅剩記憶裡的滋味。

陳老師在咖啡工廠服務12年,當時和這部烘焙機算是最佳拍檔,雖然關廠後機器設備都撥還給農復會,但後來轉手就不知道去向了,這幾年陳老師一直在追查它的下落未果,甚感可惜。針對目前小莊園該如何著力的問題,陳老師給出建議,咖啡做到脫皮、發酵、脫殼、分級就好,烘焙由大廠代工,不然就是烘焙機小一點,像現在有3公斤、5公斤等,已經很好用了。

陳守宜老師親自示範傳說中的「閉氣咖啡」,重現那個時代的咖啡香。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