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新創的作品由於多半屬於小物件,需要耗費更大的耐心,這也看見工藝家的創意與藤編工藝的各種樣貌。

歷史悠久的編物!以「藤編」展現創新活力

手作編織的溫度

2023/01/03

  • 文字 / Sponsor
LINE分享 FB分享

藤是具有韌性的編材,過去廣泛做成生活器具,舉凡藤籃、漁具、床、椅等,現代多被塑料器皿所取代,近年政府鼓勵新創,許多部落族人發揮創意,編成現代小物,例如耳環、項鍊等等,將祖傳的材料及技術加以新創。

藤編有著自然的紋理與柔韌的質感,是一種歷史悠久且普獲喜愛的編物,也是許多人的集體回憶,過去家家戶戶都會在客廳放幾杷藤椅、搖椅、圓凳,至今許多部落族人家中還保留藤籃、揹籃,即使這類家用品多被塑膠等材料所取代,但藤材仍是許多工藝師愛好的編材,持續新創,例如項鍊、耳環、小刀裝飾等,讓傳統素材展現新活力。

老中青三代各自展現創意

一般想到「新創」,會認為年輕人是主力,但在藤編這個領域裡,老、中、青輩都有,例如東海岸樟原部落的阿美族耆老陳武雄,年過八旬仍然創作力十足,在窄小擁擠的工作室裡編編修修,戴著老花眼鏡很仔細地繞出指環般大小的藤縮環,只為了讓藤編束口袋有更美觀的揹繩套環,一樣的編法還可以做成戒指、手環,都是為遠道而來的慕名者客製化服務的作品。

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耆老周智慧則有另一番雅興,他經常接受公共藝術、空間造景的指定創作,培養許多奇想,最近有族人拿了葫蘆瓶來請他美化,他就做成兩個可愛精巧的藤編葫蘆。

細緻的藤編小物一樣難不倒新一輩的藤編工藝師。

臺東建和部落的卑南族人高文航是新一輩的藤編工藝師,四年前回到部落生活才開始學習藤編,他的體型壯碩,白天在做粗重的消波塊,晚上回家反過來做藤編細作,看他胖胖的手指頭捲起一厘米的小藤條編出一個個小耳環、小刀飾,各個精巧細緻,令人驚嘆。他說:「小的東西比較有挑戰性,我不想做跟別人一樣的東西,雖然小藤編比較難控制,容易斷線、不容易接線,但我覺得慢慢琢磨很有意思。」

住在大溪的泰雅族工藝師瓦利斯.哈勇則將過去裝口簧琴的竹管拿來加上藤編細作,變身成裝餐具的藤編竹管,相當精巧細緻,令人愛不釋手;他也會拿大一點的竹管做成水壺,利用藤編以及泰雅族烙燒工藝,成就一個實用美觀的水壺,斜揹上身又成為非常性格的裝飾品,十分好看。

藤與竹的複合材料交織運用

傳統藤編與竹編的運用很類似,經常組成複合材料,上述幾位新創工藝師也經常如此應用,兩者相較,藤編更加柔韌,因此用途更廣。瓦利斯.哈勇表示:「藤的膨脹係數跟竹子相近,竹材、藤材經常一起運用,例如竹筒兩端會利用藤縮環來裝飾,同時可以避免竹筒熱脹冷縮而從竹節部分開始龜裂,不過藤類比較柔韌,容易塑形且不易斷裂,竹材就比較容易脆裂,所以綁縛時多用藤類,大者造屋,中者用於各種藤椅、藤籃,小者如前述的創作,都拿來綁縛固定。」

採藤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和力氣,多半會一次採集並在山上修剪,以減輕下山時的重量。

採藤考驗技術與耐心

因為採藤太麻煩,現在的藤編工藝師大多購買東南亞進口的藤條,高文航表示,缺點是比較脆裂,製作細緻的物件還是到山裡少量採集老藤比較好。周智慧則說,黃藤會在樹上繞,也會在地上爬,必須先從根部砍下、削去一段表面的刺,才有辦法用手慢慢拉出來,最尖端的藤心及前段大約150公分太嫩不能用要先砍下,其他甩一甩,用刀刨一刨,刺就會掉落,接著趁著溼潤趕快剃除藤肉,削出適用的藤皮,如果等到水氣散發就難以處理了。

邵族袁百興以前會和父親一起上山採藤,把纏在竹林裡黃藤慢慢拉下來,由於纏繞得太厲害,經常看走眼,有時拉下來才發覺不是原本想要採的那條。瓦利斯.哈勇表示,一條可用的黃藤往往長達十餘公尺,所以都是兩、三人一起行動,一趟兩、三天,為了減輕重量,盡量在山上修藤,砍成兩公尺一段比較好搬運,搬回家後攤直在屋簷下晾乾,要用的時候再細修即可。

新創藤編多屬小物件,要修成一至二釐米寬的細藤來編製,這種細功剛好可以修練耐性,也是創作的前奏曲,即使是高壯的大男人也能做出精巧可愛的細作,同時讓藤編工藝展現更多的可能。

小藤瓶怎麼做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1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