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馬泰拉的暗黑與復興

貧民窟變身歐洲文化之都

2019/08/15

LINE分享 FB分享

深夜十一點的義大利馬泰拉(Matera)遊人如織。他們倚著欄杆,俯瞰具有九千年歷史的石灰岩洞窟(Sassi)。洞窟餐廳、民宿與五星旅館燈光閃爍,像黑夜星光。很難想像,這座一九四八年被稱作「義大利之恥」的千年古城如今洗刷辱名,成為二○一九年「歐洲文化之都」(每年兩座歐洲城市入選,促進歐盟成員國之間文化交流)。慶典與展覽持續整年,預計全年將有八十萬旅客湧入馬泰拉。

馬泰拉的居民曾經被現實所逼。一九四五年,作家卡羅・李維(Carlo Levi)出版《基督止步埃波利》,直白描述他眼中的馬泰拉:貧窮、飢餓與瘧疾。當時約一萬五千人住在洞窟,人畜共處,衛生條件極糟。在現代化的義大利,這座貧民窟被視為國家恥辱。一九五二年,政府遷移當地居民至新城區居住,洞窟群逐漸變為一座空城。

直至八○年代,政府重新把眼光投注馬泰拉,研究人類穴居淵遠流長的歷史。一九九三年,石灰岩洞窟與岩石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為世界遺產,馬泰拉得到了救贖。好萊塢導演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執導的《耶穌受難記》等多部電影選在此開拍,人潮與商機源源不絕而來。

五顏六色的Ape三輪車搭載觀光客穿梭街頭。「我的祖父母住在洞窟三十餘年,洞窟是我童年的遊樂場。」ApeVito創辦人維托(Vito)說。如今馬泰拉人把洞窟視為珍貴的文化資產,訴說先民穴居的故事。

在馬泰拉,遊人經歷奇幻的二分體驗──待在五星旅館,喝杯瑪奇朵,享受光鮮亮麗的現在;洞窟漫步,瞬間拉回遠古。

我加入當地嚮導瑪麗亞・格雷席爾(Maria Teresa Galessiere)舉辦的「回到過去之旅」體驗。十九世紀建造的公共蓄水設施與家庭雨水蒐集系統,至今仍保存。一座麵包窯爐,揭示昔日家家戶戶揉製麵糰送至此地。麵糰刻上自家印章,出爐才不會搞混。「麵包是當時人們主食,約四、五公斤麵糰能餵養一大家子一週。」格雷席爾解釋。

一甲子時光,馬泰拉把沉重包袱,轉化成祝福。我看到洞穴裡一件鑲滿詩句、像樹一般的藝術品,把馬泰拉寫得很有詩意,「時間改變你的容顏,你的容顏改變了時間。如同陽光和雨水,落在洞窟表面。」「你可以改變歷史,你就是歷史。」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