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好客闖天下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說來奇怪,客家這族群,常與「傳統」、「保守」、「固執」、「省儉」等等刻板標籤黏緊緊。但明明古早的客家基因裡,最無畏的就是遷徙、白手重起。由中原──大陸北方多次向南墾荒、最後渡海移居台灣島的客屬足資證明。

事實如此,客家人散布在世界七十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非洲、印度,都有客家人。其中更不乏開國偉人,像是國父孫中山、南美國家圭亞那在一九七○年獨立後的首任總統鍾亞瑟(R. Authur Chung)。更有以個人才華得到國際肯定的。例如,拿到台灣有史以來第二面奧運金牌的朱木炎、探險家暨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旅日職業棋士謝依旻……。

看到這裡,可以說,為追求生存樂土,客家人「具冒險開拓精神」、「勇於突破傳統」。只因異鄉做客,他們無法輕易取得資源,且必須團結對外,以至於被視為節儉又保守。

無論如何,客家人並非沒有國際觀、創新精神。這兒就有群非常具拓荒性格的客籍藝術、設計工作者,他們皆有走向國際、看回自我的體驗。且他們並非直接移植海外所學所見,而會歷經思考、爬梳,再和客家母體融會,產生全新創意基因。

像是,家鄉美濃的創作歌手林生祥,看見沖繩民謠大師平安隆從深厚的三弦底子出發而後續力更強,繼而反省自己必須重新理解客家山歌與八音,「確定的是,我在傳統上浸的不夠深。」他也承認不愛跳舞的漢人/客家人欠缺節奏感,二○○六年在日本兩個月的學習之旅,即努力將節奏感植入創作中。林生祥也讓日本友人聽見客家音樂的好,並不放棄他擅長的東方式旋律創作,雙向音樂交流後,產出美好的音樂混血兒。

從國外看自己,也發生在客家陶藝家蕭立應身上。他到日本古窯之一「信樂窯」所在地滋賀縣擔任駐村藝術家,欽羨當地陶蒐藏品與生活器皿齊備、復古與創新並存。回國後他即與友人合創的「台客藍」陶藝,取客家精神以現代意義詮釋、再以實用陶藝呈現。現在,他們有些產品賣到斷貨,一組「客來月飲」酒器更曾獲經濟部台灣「一鄉一特產」設計大賞之中秋禮品設計比賽季軍。



懂得融合客家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客家戲劇同樣能感動國外觀眾。「歡喜扮戲團」到英國、德國演出客家劇,以簡單的肢體動作演出客家辛酸往事,竟也讓不懂客語的老外落淚。

拿過德國iF設計大獎的客籍包裝設計師彭喜埶更直言:把東西做到極度創新,就會是將來的傳統。他想的,已經是和下一代溝通客家意涵了。

而我們所介紹的這群客裔皆一致肯定:維持緊密之客家傳統正是他們無窮的養分。但他們不甘於只抄襲老祖宗的創意,而是更大氣追求國際經驗洗禮。

大考驗則是:這些創作若要成為現代人的「心靈必需品」,創作者必得超脫客家小範圍,找出能打動不只客家鄉親的共通情感。最後唯一的標準,就是「好不好」而已。

最後我得自首:母系正是客家的我,早不會說客語,我也得看文字才能懂「歡喜扮戲團」的客語劇在演什麼、林生祥在唱什麼。但我好像那從桃花源回來的人,急於告訴尚未欣賞過客家新創作的人那兒的好,卻恐怕是拙詞又失語了……。

所以,還是請你自個兒開門進來吧!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