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屠殺與生存間的極地哲學觀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去年底,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接到一通電話,邀請他為林義傑等人參加的超級馬拉松掌鏡,地點是,北極。光聽到最後這兩個字,楊力州當場就答應了。「北極耶!」他眼神發亮的說。然而掛掉電話以後,驚喜退去,他心頭便爬上擔憂,他連那是什麼樣的環境都不知道,更不用說要在那裡工作。

「國家地理頻道」四部關於北極的紀錄片,適時向他伸出援手。有關於北極極圈內,動物特殊習性的「雪國傳奇」;以及「人間伊甸園——南安普敦島」片中,身為伊努特族的父親,如何帶兒子到遙遠海邊,教他以傳統技能求生、獵捕動物。但楊力州最喜愛,也獲益最深的,是「自然超體驗——天寒地凍」及其第二集中,引導人「尼克」兩度赴極寒地帶求生過程。

「雪國傳奇」一開頭便說:惡劣的環境裡,一定有不凡的動物。像是給楊力州上一堂基礎課程一樣:「我從來不知道眼睛會是一個散熱的器官,所以北極熊眼睛才那麼小。」

「人間伊甸園——南安普敦島」片中鏡頭帶到的各種裝備的樣子、大小,從衣服的保暖穿法、行走的方式,湯匙該怎麼用不會傷到自己的皮膚,楊力州都睜大眼睛看,感覺自己隔天就要上戰場。

然而,直到看到兩集的「寒冰北極」、「天寒地凍」,他才從「求生本能」,回到關心紀錄片要拍攝、表達的意念本身。

引導人「尼克」是一位在英國的作家,為了寫新書,挑戰極寒、極熱、極乾和極濕四大極限。他居住在西伯利亞、格陵蘭時,過著當地居民的生活,並無意要讓電視前的觀眾覺得那些都很好玩,相反的,大部分的時候,他都在抗拒和擔憂,把一般生活在中緯度、中年人的心情很平實的表現出來。

例如尼克抗拒吃海豹肝、馴鹿肝,即使大部分外地人都知道,那是極圈內才吃得到的頂級美食。他一直想要來點青菜,不光是他連日的便秘,得關在攝氏零下五十度氣溫的狹小木屋中獨力奮戰,還有每到一處,居民獵殺動物,包括可愛的馴鹿和剛出生沒有多久的小海豹,讓尼克感到驚嚇,很難接受這些好意的款待。

但那些高熱量的蛋白質,卻保住他的性命,讓他不至於在牧養馴鹿的過程中,凍死在低溫的野地,他才慢慢對獵殺改觀。

楊力州初次看到影片時,也有相同的感受。「人在那裡,被壓縮到只是一種生物,一切的一切只是為了活著。」獵殺接近保育類動物,看起來殘忍,卻是為了生活,那是唯一出路,影片從這一個態度上的差距,點出極圈居民的不同哲學。

一直深深烙印在他腦海的,是極地獵人在等待獨角鯨出現的那一幕。他們手持魚叉,靜靜的伏在皮筏上,長時間一動也不動,凝重但近乎虔敬的等待獵物出現。原本也覺得血腥的楊力州,在那一個鏡頭裡卻得到感動:「那已經像是一種儀式,而不是屠殺了。」他甚至覺得這個畫面充滿魅力。

反覆看這幾部片子,楊力州漸漸形成了自己未來到北極拍攝紀錄片的重心:惡劣的環境下,一定有不凡的改變。

攝氏零下五十度、六百公里的馬拉松,四個人,一個月,競賽本身,只是這部紀錄片最外層的表象。人在那裡如何活著,每個人的欲望是什麼?如何在身體寒冷、心理寂寞的狀態下,跟自己對話,就像尼克那樣,是否有觀念上的轉變,都成了楊力州這次關心的核心。

楊力州說,許多其他關於極地的影片、紀錄片,都在表現「奇觀」這一件事,滿足一般人無法到達那裏的旺盛好奇心;這四部片子試圖以各種不同的引導人,帶領觀眾接近更真實的狀態,會較深刻的碰觸到每個人的態度、哲學的深層。

《商業周刊》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專訪各界意見領袖,談論當月每週五晚間十點鐘播出的「My NGC」系列影片,訪問內容於每月第一週登出。

*楊力州

1969年生,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畢業

金馬獎提名紀錄片導演

*四月片單

04/04 天寒地凍

內容:西伯利亞數十年來最嚴寒的冬天

04/11 寒冰北極

內容:長達一週的尋找獨角鯨任務

04/18 南安普敦島

內容:伊努特獵人到加拿大最北端,教導他12歲的兒子,學習先人留下的傳統生存技巧

04/25 雪國傳奇

內容:以電腦影像描繪北極冰原的地層、歷史和氣候模式,同時介紹冰雪世界的生物多樣化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