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北美館 稱霸三十年的潮建築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今年是台北市立美術館三十週年。這座不按傳統線條而走的不規則白色建築,是台北人的老記憶,也是台灣第一座非宮殿式公共建築,在還很保守的民國七○年代,就敢於突破。不但至今仍深具現代感的魅力,其「有機成長」觀,也仍對當今建築有所啟發。

許多人到現在還不知道,它背後那一位,具有遠見的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是今年已經超過八十歲的高而潘。

他出身台北迪化街世家,從沒留學歐美,卻在他自謙「糊里糊塗」念台灣省立工學院(成大前身)建築工程系時,讀到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建築家柯比意的話:「建築應該擺脫過去,混合現在的需要而建。」他啟發了高而潘澎湃的勇氣。「我被他『害』了一生。」開朗幽默的高而潘哈哈大笑說。

另一位讓他確立志向與想法的,則是以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聞名的旅美建築師貝聿銘。高而潘大學畢業時,貝聿銘到台南演講,談到理想中內部空間為連接不斷的螺旋式圓形建築。

他打算把內牆隔間都做成活動式,每家原本只住一單位,隨著成員增加,可以不斷買下隔壁的單位,隔壁的隔壁……從內部連在一起。待子女離巢,又能把各個小單位分別售出還原。充滿彈性。

只可惜貝聿銘的「有機成長」螺旋屋,受到保險公司杯葛,沒有蓋成。三十年後,高而潘在台北市政府的美術館競圖當中,卻以這樣的有機成長新意奪標了。

他遵從柯比意,擺脫過去中式傳統宮殿造形,創造出不規則、房間突出的現代線條;也跟隨貝聿銘,本著需求,忘記造形,規畫出與時俱進的彈性空間。

那時最典型的流行,包括圓山大飯店、科學博物館、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以當時未解嚴的政治、社會氣氛,要拿出一張沒有尖頂、燕尾的設計圖,需要有力排眾議的勇氣。要做好準備的不只是落選的面子,極端一點,更是手中建築師執照的裡子。當時五十歲的高而潘,之前曾有段時間迷惘於當時商業考量,但這一次,他決心要蓋一棟平頂、現代,為自己承襲柯比意理想而發聲的藝術殿堂。

北美館競圖的標準明文道:一要表達中華文化精神,二要講求結構、機能、造形合一表現。

競圖時間非常緊迫,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中登記,隔年一月中就要評選。高而潘不願意拿出大屋頂、琉璃瓦,卻還不知道該如何用現代的方式表現中國建築觀念。事務所同事王紀耕在《高而潘建築師,那一代》論文中回憶道,那時已過三星期了,都沒有進展。

迫在眉睫的最後一週,有一天,高而潘突然從紗窗上的紗布格狀,取得靈感。他想用中空的管子組成格狀,來架構一座「立體四合院」。

王紀耕說,當大家準備放棄時,高而潘突然進辦公室,拿起幾枝筆當管子,先拼出如紗網的四方形,再往上堆疊架構。管狀結構和柯比意螺旋形的「東京近代美術館」現代概念一脈相承。四方幾何、因留有中庭而結構輕盈的現代感,就這麼出現了。

其中四面管狀結構,不但蘊藏中式斗拱榫接的概念,且形成四合院,「沒有庭園,就不算中國建築。」高而潘堅定提出這點,順利獲得「有殷商的雄獷、宋朝的簡樸」評語,一舉得標。

建築評論家、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徐明松說,即使是留英、美,被譽為早年台灣最具現代風格的名建築師王大閎(知名代表作為國父紀念館),都沒有那樣的幸運。

然而我們現在所看到、所喜愛北美館一間間向空中突出的方形小房間,如同一根根向外伸出的方管子,當時是不可能的任務。高而潘大膽的採用當時只用在橋樑設計上、還未實驗出房間可懸吊於空中的預力結構技術。

它的原理,是預先在懸空房間的兩端牆壁底端加壓,讓房間地板有向上抗地心引力的力度,概念上就像橋一樣會往上拱起。視覺上當然看不出來,但因此能懸吊如同半座橋般的突出房間,向外伸展二十二點五公尺。「這在當時是很嚇人的,連現在都很少。」徐明松說。

最棒的構想,是高而潘設想到未來增建的可能性。徐明松說,這一棟不規則方管子的建築語彙,可以自然而然按照原來的紋理,向四面發展,無損整體感,結構工程互不干擾。伸出的小房間可以再連接、再向外發展。這就是北美館建築深層中,最奧妙的「有機成長」概念。

我們在生活中大概都有類似的經驗:像是去一些具有歷史的醫院時,增建後兩棟新舊建築的形式,搭不在一起,連接通道硬生生的沒有邏輯。不禁讓人想到高而潘那麼多年以前,向制式觀念、工法所衝撞出的有機成長概念,至今,仍有大幅應用的空間。

【延伸閱讀】北美館30週年特展訊息

重回「新展望」:北美館當代脈絡的開拓

展期:6/8~9/1

地點:北美館一樓1A、1B

內容:北美館30年來與當代藝術的互動關係,及建築地位兩方面。具有珍貴文件、影像、歷年競賽作品、建築概念動畫解說等展出。

相關活動:演講會、藝術對談、賞析會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3段181號

電話:02-2595-7656

小檔案_高而潘

出生:1928

學歷:台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系

獲獎:民國6973年台北市政府優良設計獎、第15屆建築師雜誌獎、第2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

現職: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作品:胡適墓園(1963年)、月里山莊、華視攝影棚(1981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華視大樓(1983年)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