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攜手龐畢度中心,國美館推《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打造聲音藝術盛典

2025/04/11

LINE分享 FB分享

國立臺灣美術館攜手法國龐畢度中心推出大型展覽《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由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部門首席策展人瑪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策展,是國美館20多年來與龐畢度中心再次合作的重大展覽。展覽以聲音為核心媒介,從視覺藝術的框架中解放觀眾感知,串聯聲音、空間、身體與社會間的關係。

展出作品橫跨1970年代至今,集結來自14國、30組國際與台灣聲音藝術家,涵蓋8大子題,在國美館戶外空間、大廳與多個展覽室皆有展出。即日起至7月6日,將為台灣觀眾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聲音藝術體驗。

孫瑋SUN Wei,〈聲寺〉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孫瑋SUN Wei,〈聲寺〉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馬克西姆.羅西(Maxime ROSSI),〈姊妹船〉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馬克西姆.羅西(Maxime ROSSI),〈姊妹船〉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展覽資訊

  • 名稱:《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7月6日
  • 地點: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國立臺灣美術館)
  • 展區:戶外空間、大廳、水牛廳、102、201、202展覽室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至週日 09:00–18:00(週一休館)
  • 官網: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54949

勞倫斯・阿布・哈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聽力範圍外〉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勞倫斯・阿布・哈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聽力範圍外〉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展覽主題:從回聲到社會聲響的多元探索

展覽將聲音視為能量與語言,呈現其在感知結構中的角色轉變,涵蓋以下八大子題,每個子題皆由代表性藝術作品組成。

劉窗(LIU Chuang),〈飽食終日的我〉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劉窗(LIU Chuang),〈飽食終日的我〉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楊嘉輝Samson YOUNG,〈消音交響樂團(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楊嘉輝Samson YOUNG,〈消音交響樂團(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展覽子題一:回聲與共鳴(Echoes and Resonance)

此單元探討聲音在空間中的反射與共振,如何形塑聽覺場域與情感經驗。作品關注聲音如何因地制宜地改變特性,也映照人類記憶與環境互動的回聲。

娜瑪.察巴爾Naama TSABAR,〈陌生人〉。(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娜瑪.察巴爾Naama TSABAR,〈陌生人〉。(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艾瑞克.波德萊爾(Éric BAUDELAIRE),〈等待故事發生/無敘事性的故事〉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艾瑞克.波德萊爾(Éric BAUDELAIRE),〈等待故事發生/無敘事性的故事〉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展覽子題二:聽覺機器(Auditory Machines)

聚焦聲音與機械裝置的關係,探索科技如何延伸人類的聽覺感官。此區呈現自動演奏機械、錄音機構、聲音合成裝置等,並思考「機器是否也能聆聽」。

展覽子題三:合奏之外(Beyond the Ensemble)

挑戰傳統音樂中「樂團協奏」的概念,呈現非同步、即興、片段式或分散式的聲音結構。藝術家從現代音樂語法出發,打破線性與節奏的框架,邀請觀眾參與不確定的聲音場景。

王福瑞(WANG Fujui),〈聲點〉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王福瑞(WANG Fujui),〈聲點〉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王虹凱、莫奴、艾利亞.莫薩蘭與管啟次郎(WANG Hong-Kai, Lou MO, Alia MOSSALLAM & Keijiro SUGA),〈幽靈、水泥、迴音〉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王虹凱、莫奴、艾利亞.莫薩蘭與管啟次郎(WANG Hong-Kai, Lou MO, Alia MOSSALLAM & Keijiro SUGA),〈幽靈、水泥、迴音〉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展覽子題四:開放樂譜(Open Scores)

以「開放式樂譜」為核心概念,探討表演與創作的流動性。作品形式可能是文字指示、圖像符號,甚至是動態影像,創作者不再主導一切,而是與觀眾或表演者共構聲音。

展覽子題五:漂流之境(Drifting Territories)

延伸聲音與移動、邊界與地理的關係。藝術家以漂流、遷徙、殖民與旅行為題,記錄聲音如何跨越地理與文化疆界,建構出另一種感知地圖。

王仲堃WANG Chung-Kun,〈体 2025〉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王仲堃WANG Chung-Kun,〈体 2025〉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毛利悠子(Yuko MOHRI),〈遊行〉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毛利悠子(Yuko MOHRI),〈遊行〉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展覽子題六:場景與手勢(Scenes and Gestures)

觀察日常行為、儀式與肢體動作中產生的聲響。此單元關注聲音如何記錄動作,或成為行為的觸媒。許多作品以裝置、影像與表演形式呈現「聲音如何生成」。

展覽子題七:聲響探問(Acoustic Inquiries)

以哲學、社會學與政治角度進行聲音思辨。作品探討語言權力、監聽技術、噪音政策等議題,聲音不再是「美的經驗」,而是一種批判性工具。

比爾.豐塔納(Bill FONTANA),〈平行測量:沉默的回音與正在融化的冰河〉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比爾.豐塔納(Bill FONTANA),〈平行測量:沉默的回音與正在融化的冰河〉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DUMB TYPE,〈備忘錄、或、航行〉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DUMB TYPE,〈備忘錄、或、航行〉展出現場照。(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展覽子題八:代理之聲(Voices of Proxy)

本區聚焦聲音的「替代性」角色,例如模仿、轉譯、替聲表達。無論是AI生成語音、跨語言傳譯,或是以物件代替人聲,皆反映當代對聲音身分與真實性的提問。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