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每天起床後會先靜坐、內觀。(攝影:羅芸)](https://ialive.bwnet.com.tw/AC_Gallery/2025/02/6ce31d1e-1254-b801-403f-afc0080c8083.jpg)
被一場大火強制歸零!優人神鼓劉若瑀告白人生中的3次暫停
2025/01/19
- 文字 / 游琁如
優人神鼓近期在政大旁邊整理了一個空間,排練室、茶室沿山起伏坐落。戶外空間的正中央,是創辦人劉若瑀從老泉山上特別搬下的枯木,巨木的枝幹彎折的形狀正好可以掛一只銅鑼。
拍攝時,劉若瑀就坐在銅鑼之前,她挺直背脊,宛若入定。採訪前一日,剛從北極旅行返台,她分享自己每日起床後的作息:先靜坐,以內觀方式掃射自己的身體狀態,接著用氣功功法疏通身體經脈。靜坐時,她將腦海中的一切全然拋開,「那是真正的空,有幾個念頭進入腦中,其實都知道。」連去北極旅行,在冰洋中的船上,她也堅持靜坐。
「那是穩定自己最重要的方法。」過去的20年裡,劉若瑀像這樣純然的靜坐,加總的時間應該有超過200天了。她進入過內觀中心20次,這種源自於印度的古老修行方法,無關宗教,而是透過靜坐,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一次10天,與外界完全斷絕聯繫。「那種入定的狀態,延續了我整個生命。」把一切都丟掉後,還能剩下什麼?
優人神鼓最新的紀錄片《非想非非想》於12月正式上檔。已經36年的劇團,為何選在此時推出紀錄片?那是緣起於生命中的暫停時刻。劉若瑀的生命裡有3個暫停鍵,於她而言,是提醒、引導,也是生命定期的規律,與靜坐有關。
劉若瑀1988年在木柵老泉山創辦優人神鼓,1993年,她邀請藝術總監黃誌群加入後,確立了優人神鼓「擊鼓、靜坐」的方式,並發展一系列優人神鼓作品。劇團成立10年後,帶著經典作品《聽海之心》登上亞維儂藝術節開幕演出。
那次演出,是在礦山的劇場裡,背景是一片石壁上連綿不絕的流水,演出時透過鑼與鼓的音質,搭配長鑼槌撞擊的變化,創造出如海的聲響。從海島國家來,創造如浪聲響的美麗劇團,在演出後,《聽海之心》被法國《世界日報》評為最佳節目,從此優人神鼓開始成為世界級劇團。
海外邀演不絕,團員不斷飛往異國演出,與過往在老泉山上作息穩定且嚴謹的擊鼓、靜坐狀態不同。2000年巡迴期間,優人神鼓抵達充滿文藝氣息的義大利,劉若瑀形容:「好像曾經生命的某些領悟,在忙碌中遺失了。」那是創辦劇團後她首次喊暫停,她說:「作息是維持穩定的方法,跑掉了,得拉回來。」劇團暫停3個月,在忙碌的巡演中,先重新找到嚴謹的生活節奏。
優人神鼓透過鑼與鼓的音質,搭配長鑼槌撞擊的變化,創造出如海的聲響,多年來受到許多國際好評。(圖片來源: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生命第2次暫停,在12年之後,震盪幅度更大了。2011年末,優人神鼓赴高雄演出經典作品《時間之外》的初版。「當時有個朋友跟我說,黃老師看起來很累。」劉若瑀回憶,那句關切的話語在她心中敲響一記警鐘,「累,表示演出版本有東西需要修正。」演出後,兩人前後赴印度3個月,摒除雜務、日日靜坐,劉若瑀形容:「所有的事情,在那段時間全部都丟掉了。」
不思不想,只求此刻全然的空。劉若瑀帶著空自印度返台,隔天是優人神鼓記者會,得發表全年度的創作計畫,她發現那股內在的累並未緩解,同時還牽掛《時間之外》的不完美。「我還要修整,沒辦法進行創作。」
記者會上,劉若瑀宣布停止創作3年,引起外界軒然大波,因為劇團一年人事管銷費用就超過3千萬,捨棄新創作能拿到的文建會補助,她只接付費邀約維持生計,她當時對外這樣說明:「我不要糊裡糊塗的走下去。」
停創,但生命裡的時光仍在前進。3年後,優人神鼓回來了。《時間之外》表演形式結合多媒體影像科技,四度立體舞台空間輔以鏡面地板,出現現代視覺意象,優人神鼓終究又前進了。
優人神鼓的演出中,劉若瑀在自然裡,舉起火炬。(圖片來源: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每隔10年喊停!重啟人生
第3次劉若瑀生命的暫停,發生在2019年。那是優人忙碌的一年,因為彩排空間需求,團員已很少上老泉山,時常在山下排練。這個起源自山的劇團,在忙碌裡幾乎快要遺忘那座山。
8月1日,劉若瑀跟團員宣布,之後任何狀態都不再於山下排練,所有排練全得移上山。優人神鼓的創作與自然有關,山上與山下城市裡的排練場不同,團員來去匆匆,只顧個人生活,與自然全無互動。劉若瑀形容在被劃為保護區的老泉山:「沒有人工修飾,充滿原生植物,在那裡,關注的不只有自己。」
8月13日,山上卻突然掀起大火,排練場被火吞噬。「火還沒滅之前,消防員是不准我們進去的,當時我心想,什麼都燒光了,但至少銅鑼還能留下來吧。」火滅了,劉若瑀終於進入老泉山,戲服、樂器、鼓,前一天還在排練的《墨具五色》的一切,全被燒得精光,連兩百多個大小銅鑼,全都消失殆盡,現場只留下鐵架。
「啊!還好森林沒有燒起來。」劉若瑀看著眼前包圍排練場的老香楠樹,外頭焦黑,內裡卻仍是綠色的,樹存活下來,大量種籽掉落。兩個月後,被燒得焦黑的樹,原地開始長出新芽。
「真的很感謝,太感謝大樹了。」劉若瑀喃喃對整片山這樣說,「當時完全沒有難過,只是心想這是什麼啟示呢?」那是優人第3次的暫停、歸零,「好像每一次的暫停,都是一種規律,沒辦法控制的。」她說。
優人神鼓的鼓聲,迴盪在九份的山谷間。(圖片來源: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每次相隔約莫10年,一切必定重啟。「火災對我們來說衝擊很大。」衝擊並非燒掉了什麼東西,而是整體的生活狀態。「重大事件其實都是生命裡的幫忙,很多事情到了某個時間點,沒有暫停做準備,必定會用物極必反的方式,調整你的生活。」
「我想重新再走這30年。」紀錄片導演陳懷恩回憶,火災之後,劉若瑀講出這句話,優人神鼓紀錄片從此正式啟動,而一切被燒空的土地上,也逐漸長出新的優人劇場。火災推動了劇團的開始與暫停,走過台灣歷史36年,是該有點東西被記錄下來。
優人神鼓的紀錄片,由劉若瑀取名《非想非非想》,源自優人神鼓的日常狀態:日復一日的靜坐、擊鼓,靜坐時拋開念頭,全然放空,那是「非想」;然而藝術創作中得依靠腦袋去想,這一切的創作,就源自於「非非想」。
在純然的空中,終究能找出無限的可能性。
〈劉若瑀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優人神鼓創辦人
學歷:美國紐約大學劇場藝術碩士
經歷:蘭陵劇坊創始團員、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第一屆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