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美術館改裝後首檔大展〈第25小時〉,攜手龐畢度中心探索非日常時空
2024/11/18
- 文字 / 游琁如
基隆美術館自今年將傳統文化中心改裝成現代美術館後,迎來首場國際大展「第25小時」。邀請來自7個國家、共計17位藝術家共同策展,由策展人林裕軒和黃郁捷籌劃,主題以藝術家生活中的特殊經驗,討論延伸於日復一日生活外的另一個時空。
蔓舞奇境:龐畢度中心、基隆美術館與藝術家三方共製
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展覽大廳正中央的大型藝術裝飾《蔓舞奇境》,由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基隆美術館與法國藝術家雙人組伊凡克萊達特(Clédat)和可可佩蒂皮耶(Petitpierre)三方共製。這項展出靈感來自一株奇異蔓生植物,觀展民眾只要走入展場裡,隨即能成為展中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全世界最會蓋美術館的是他!法國龐畢度中心建築師倫佐皮亞諾台灣首件作品「富邦美術館」
長在大廳的彩色蔓生植物旁,電視機播放各種與眼前植物互動的方式。非常自由且毫無拘束的展覽方式,觀展者可以想像自己也是植物的一部分,拿起任何眼前的圓盤或者棍狀物體,在展覽中跳躍。每個動作都能啟動作品,也如同植物一般在展廳中延伸。
內庭/外庭:日本藝術家想像的台灣街市風景
走進美術館,正中央的小花園《內庭/外庭》來自日本藝術家鈴木悠哉。她在基隆與台北進行現地考察時,觀察到城市中許多家戶前都有小花園,那些並非特別精緻的花園,多數是利用家裡多餘物品所建造。鈴木悠哉以此為靈感,打造出她腦海中想像的花園,多彩的雕塑、屋頂上的避雷針、丟棄的馬桶裡裝滿花朵,都成為她作品的面貌,也傳達出台灣的街市風景。
日本藝術家鈴木悠哉創作的《內庭/外庭》,以台灣的城市生活為靈感。(圖片來源:第25小時提供)
瀑布:翻轉方式呈現亞洲各地建築
城市裡的風景,還有香港藝術家曾家偉的作品《瀑布》,以翻轉方式呈現他眼中的亞洲各地建築。透過翻轉看見建築物結構的流動,往窗戶裡看,可以看到不一樣的生活形態與空間,是他對城市空間做出的另一番詮釋。
香港藝術家曾家偉的作品《瀑布》,以翻轉方式呈現他眼中的亞洲各地建築。(圖片來源:第25小時提供)
一些杯子:大量製造與一次使用的探問
賴科維《一些杯子》的特殊經驗,則與生活中常見的免洗杯有關。他用陶燒製形體如免洗杯般相同的6000多個陶杯。大量重複的陶杯放在同一個空間裡,視覺感不斷延伸,同時也分不清楚其真實材料。賴科維透過不斷重複製作杯子的過程,探討在城市中大量複製及一次性使用的狀態之下,到底杯子是藝術品或者是工藝品,價值又在何處?
賴科維的《一些杯子》,現場6,000個免洗杯形狀的陶杯全數排開,觀展畫面很有趣。(圖片來源:第25小時提供)
2013,四點鐘:孤身一人的時空
藝術家的特殊生命經驗,也曾經被疫情凝結。南韓藝術家鄭栖英的作品結合影像與聲音,一名女舞者在空曠辦公室大樓裡徒步,徒步過程把麥克風靠近腳邊,錄製行走的沙沙聲響。黃郁捷分享,最初看見這件作品令她非常觸動,疫情期間無法與外界互動,只能與自己相處,那是獨立於他人之外,孤身一人的時空。
南韓藝術家鄭栖英的作品《2013,四點鐘》結合影像與聲音,一名女舞者在空曠辦公室大樓裡徒步,錄製行走的沙沙聲響。(圖片來源:第25小時提供)
Piano Solo - Ohara:疫情中的獨處時光
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的作品《Piano Solo - Ohara》也來自疫情時的獨處時光。鋼琴與螢幕,就放在美術館開闊展廳空間裡,播放海浪的螢幕後方就是基隆港。毛利悠子在疫情期間獨自搬到琵琶湖的山中小屋,用麥克風錄製大自然聲音,並拍攝大量的自然素材。
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的作品《Piano Solo - Ohara》來自疫情時的獨處時光,她在疫情期間獨自搬到琵琶湖的山中小屋,用麥克風錄製大自然聲音,並拍攝大量的自然素材。(圖片來源:第25小時提供)
展場裡影片中重複播放海浪的聲音與風景,由現場麥克風收音後,擷取海浪聲、現場人聲,並透過程式運算後,將音符送給鋼琴,再由鋼琴彈奏出「現場的海浪」。海浪的樂音不固定,也依照觀賞者而不斷變化。
毛利悠子說,作品中持續聽見不協調,或者慢拍的樂音,想探討的是自然與人工的不協調關係。觀展時透過基隆港的風景,延伸到眼前的海浪和聲音,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基隆美術館「第25小時」〉
- 時間:即日起至12月1日,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國慶日與投票日休館)
- 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與3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