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莫子儀在主流演藝圈中不是最受矚目的明星,但他不斷自我反思,企圖用自己的方式盡到社會責任。(攝影/李婉容)
莫子儀在主流演藝圈中不是最受矚目的明星,但他不斷自我反思,企圖用自己的方式盡到社會責任。(攝影/李婉容)

不拍偶像劇、不拍廣告、T恤一穿20年:最「邊緣」的影帝莫子儀

2022/10/01

LINE分享 FB分享

「表演這件事對我來說非常痛苦。」很難想像,這句話出自於一位金馬影帝——莫子儀,而他已經演了26年的戲。

今年41歲的莫子儀,兩年前以《親愛的房客》第一次入圍金馬獎,就獲得影帝。他在台上不疾不徐說出感言,「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賦人權;致電影、致創作,致生活。」看似簡單,卻蘊含高度與風範,準備20多年的感言,力道餘韻猶存。今年上映的作品《該死的阿修羅》,更代表台灣參賽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親愛的房客》劇照。(圖片來源/一期一會影像製作所)

《親愛的房客》劇照。(圖片來源/一期一會影像製作所)

已是影帝的他,可以想見必是代言、活動戲約不斷,然而他卻一如往常,不拍廣告,不僅粗衣節食,經常麵包果腹。甚至採訪當天,換下拍照服裝的他,穿回自己的T恤,衣服塗鴉龜裂、肩線裂開。我好奇詢問:「這是造型嗎?」他大方笑說:「是洗破的,已經穿了20年。」身上牛仔褲是拍完戲,劇組贈送,鞋子則是好友高英軒某年送他的禮物。甚至街友常向他搭訕,可能以為他是同類。

不僅如此,他始終堅持,一年把一半的時間留給劇場。劇場排練耗時,具有無法重來的高度壓力,曝光度也遠不及電視、電影,收入得按公演場次計算,月收入可能不及一個上班族,要兼差打工才能養活自己,是演藝圈中收入最微薄的項目。

收入不吸引人、表演又痛苦,為什麼莫子儀要堅持這條路?

戲劇世界,好壞沒有絕對值

「我最早是被戲劇救贖,所以我奉獻給戲劇。」他泰然說,這條路就是他的選擇。

時光回到高中時期,當時莫子儀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不僅被當7、8科,蹺課、染髮、抽菸、搽指甲油更是樣樣來。可是他心中納悶,「為什麼社會判斷一個人的標準這麼單一?這樣就是壞學生,會被說這輩子沒救了?」

他透過違反校規,衝撞體制,想要找到解答。父親要他好好讀書,將來才能念好大學、出人頭地,他回嘴:「我就是要子承父業開計程車,」讓爸爸氣到七竅生煙。

直到他加入戲劇社,才知道原來在戲劇世界裡,人的好與壞沒有絕對值。社會往往用職業或收入來評價一個人,但在戲劇裡,他可能是殺人犯,卻是一個好爸爸。

對於不認同的事情,莫子儀選擇不參與、不支持、不鼓勵,並透過表演闡述自己的理想。(攝影/李婉容)

對於不認同的事情,莫子儀選擇不參與、不支持、不鼓勵,並透過表演闡述自己的理想。(攝影/李婉容)

因為對戲劇有了憧憬,他考上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5年修習近220個學分,成為一代傳奇,「我發現以前浪費了好多光陰,往後我想要把握時光,好好珍惜。」他說。

與他相識10多年的導演鄭有傑說,「莫子儀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活,他對自己很透明、很誠實,所以不想違背自己的真心。」

即使大學時期,他就憑《濁水溪的契約》入圍金鐘獎,獲得主流肯定,但他仍然對主流價值充滿批判性思考。舉例來說,為什麼偶像劇只要演員帥就好?故事邏輯都可以不管?

《濁水溪的契約》劇照。(圖片來源/公視)

《濁水溪的契約》劇照。(圖片來源/公視)

但他明白,自己個性並不是強大的領導者,「我沒辦法做什麼,但我可以選擇不做什麼。」對於不認同的事情,他選擇不參與、不支持、不鼓勵,而想要支持的事情,他選擇透過表演闡述自己的理想。

「我永遠想為最邊緣的那群人,表達他們的感受,」這是他的選擇。

要做到如此,他必須同理他人,做到言行合一。過去他出版散文集《失眠的人》時,用意是透過自身經歷,表達對生命無奈與孤獨的體悟,希望讓同樣深陷其中的人感到被理解。

出版前,他突然向經紀人與出版社要求,撤掉原本拍攝的一系列帥氣宣傳照封面。他心裡其實明白,使用自己的照片,有助於衝高銷量,但這不是他的初衷。「我想對話的對象,是很小眾的一群人,不會想看到光鮮亮麗的莫子儀,我只希望與我同樣頻率的他們,可以得到一點點慰藉。」幾經協調,即使已經送印,出版社同意更換成一張風景照。

名氣、金錢都不是莫子儀的目標,他不用金錢換來華麗的物質生活,只要能以最低限度的需求,照顧好自己與家人,這是他對於世俗框架的無聲對決。

這樣不會過得很窮苦嗎?他說,窮苦都是比較出來的,永遠有人比他更窮苦,甚至有些人光要走出家門,就是人生很大的一步,「我當演員另一個目標,就是要打破這些(追求名利)事情。」

因此,他在劇本選擇上,希望挑選那些處在社會邊緣人的故事。好比同志、孤獨不被理解的音樂家,或隨機殺人案中的觀察者。

「表演可以默默影響不同的人。透過我扮演的角色,讓他人看到自己內心的樣貌,不用否定自我,接受自己,從而喜歡自己。」他希望這些觀眾能珍惜自己獨一無二的樣子,而不用服膺於社會的期待。

同理他人,對角色負責到底

一年只有一、兩部作品的他,並不是因為挑劇本,是因為他必須花非常大的力氣與覺察,才能投入角色。

導演樓一安表示,在兩人曾合作的戲劇《台北歌手》中,為了詮釋「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完全不會讀五線譜、也不會說德語的莫子儀,不但背下德文聲樂歌詞,還將所有琴鍵的位置硬生生背下來。

《台北歌手》劇照。(圖片來源/樓一安)

《台北歌手》劇照。(圖片來源/樓一安)

「有手替(身)不用,硬要每天把自己搞到凌晨4、5點才睡覺,很多演員不會說外語就隨意對嘴,但他練到每一段都可以真唱,」樓一安說,「這些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到的功課,他直接吃進身體裡,直到可以自由運用為止。」

今年莫子儀接下表演工作坊年度大戲《如夢之夢》男主角,這是一部長達8小時的演出,30個演員要詮釋100多個角色,堪稱華人舞台劇中顛峰之作。

莫子儀在劇中飾演「五號病人」,是串起整齣戲的關鍵角色。劇中角色罹患怪病,面臨生老病死。而他感受角色的方式,除了排練外,竟是好好呼吸。他走向各地河堤,呼吸不同空氣,與當下空間與身體狀況產生連結。這也是一個病人,為了活著,最簡單卻也最艱難的行動。

看似簡單的功課,卻蘊含莫子儀對每個角色最沉重的負荷。他的痛苦來自於對劇場絕對的尊重,以及對角色負責到底的態度。

要同理並且承載另一個生命的經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更擔憂的是,「為了求效果,不經意被傷害的人,他們會有多難過?」這是他嚴肅以待每一個角色、每一次演出、每一天,最根本的原因。

莫子儀一年只有一、兩部作品,因為他必須花非常大的力氣與覺察,才能投入角色。(攝影/李婉容)

莫子儀一年只有一、兩部作品,因為他必須花非常大的力氣與覺察,才能投入角色。(攝影/李婉容)

〈莫子儀小檔案〉

出生:1981年
代表作:作品橫跨舞台、電影與電視,曾以《台北歌手》入圍金鐘獎男主角獎,並與導演樓一安共同獲得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2020年以電影《親愛的房客》榮獲第22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第57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等殊榮。

〈重要作品年表〉

1999:首度提名金鐘獎最佳男配角《濁水溪的契約》
年僅18歲
飾演對於人生迷惘的西門町小混混

2018:獲得金鐘獎編劇獎《台北歌手》
學聲樂、鋼琴、日語、客語、德語
從文學家呂赫若到車伕添丁,一人分飾五角

2020:獲得金馬影帝《親愛的房客》
詮釋受到世俗眼光差別對待的喪偶男同志

2020:再次提名金鐘迷你劇集視帝《追兇五百天》
演出看似事業有成、但有嚴重情緒問題的警隊小隊長

2022:前進奧斯卡《該死的阿修羅》
飾演看似吊兒郎當的社會線記者探討社會是非黑白的那條線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