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禁香、佛堂減少、技藝辛苦難有傳人,台南百年老店如何力抗時代?
2022/08/28
- 文字 / 楊絲貽
台南美術館二館近期展出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掀起網路熱烈討論,不僅開幕第一天中午就有6000人預約,直接將場館塞爆,展覽外場處展出藝術家蔡佳葳的藝術作品〈香環咒〉,四件宛如鐘形的大型香環懸掛在長廊,香環上寫著密密麻麻的佛經,吸引民眾駐足欣賞,也撫平被「地獄展」繃緊的神經。
南美館二館中現有台灣藝術家〈香環咒〉的展出,頗為吸睛。
香,原來可以變成藝術品,也與生活習習相關。但我們對香真的了解嗎?香如何製成?除了祭祀外,還有什麼功用嗎?
這次,我們前往「百年傳承香舖」一探究竟,嘗試解答這些疑惑。該店是由台南百年製香名店「吳萬春香舖」的第四代吳宜勉經營,店家淵源可以追溯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百年來皆因循古法製作,以沉香、檀香為原料,再以手工紅紙包裝。
吳宜勉經常開設製香課程,從中傳承香的歷史及正確選香知識。
一進門,店員直領我們走上頂樓。七月盛夏之際,頂樓隔間沒有空調,體感溫度高達攝氏38度。但濃濃的中藥香和木質調氣味,倒也不至於讓人煩悶。此時,只見一名消瘦的長者身手敏捷,刷刷兩聲,就將一把香裹滿香粉掄成一大把扇子。這個展香的動作,他做起來輕鬆無比,實質上難度極高,學徒至少要練半年以上才能熟練。
古法製香,老手藝後繼無人
原來,這位長者是香鋪首席製香師吳傳男,高齡78歲的他,一邊與我們交談,但手都沒有停下來。只見他手臂和衣服全是香粉,遠看甚至有點像是燙傷。他朝香的尖端看了一眼,右手稍微在香尖上點幾下,又將整把香滾進香粉中,前後不超過兩分鐘,重複三、四次,俐落乾脆。
我們好奇問師傅,為什麼手要在香尖點幾下香?師傅說:「看他們有沒有談戀愛!」見我疑惑,他才續道:「看香有沒有黏在一起,黏在一起要把他們分開,不然品管會不過,」看不出來年近80的師傅,還這麼愛開玩笑。
他解釋著,因為竹條裹上楠木樹皮粉,樹粉遇水會有黏性,就能裹上香粉,再依據竹條的長短裹上三到五層的香粉,才能讓香一路燒到香腳。
古時會將香展開如繡球花般,曬於庭院之中。
吳傳男自16歲學藝至今,每天六點進到香鋪製香,颱風、豪雨時,他也會到店內包裝。每天循著八道手續,從準備香蕊、打底、展香、曬香、染香腳、曬香腳、挑香,最後再到包裝,打點完成3、40台斤(18到24公斤)的香。62年來,每天持續不斷,堅持做同一件事,從未離開過香。
吳傳男喜悅的向我們分享製香的流程,以古法製作,選用桂竹枝,前一天先浸泡於水中,陰乾一天,再拿去屋頂上曬一天,一枝香從製作到販售至少要經過五天,工序相當麻煩。身懷諸多手藝在身的他,卻面臨後繼無人,只能無奈說,這行不難學,「但髒兮兮啦!又熱又辛苦,誰要學呢?」老手藝正在凋零。
曾有年輕人主動上門想拜師學習,但才來一天,弄得渾身香粉又熱得難受。隔天就拋下一句「爸媽不希望我學這個,」從此沒再出現。眼看傳統手工製香可能在幾十年內走入歷史,香鋪第四代經營者、現年54歲的老闆吳宜勉心裡捨不得。
傳承製香文化,與潮牌聯名
五年前,原在金融業擔任理財專員的他,因祖母過世,店面需要有人接班,他毅然決然的辭去工作,回家擔起責任。
但迎接他的,並不是一個金飯碗。早在90年代,機器製的化學製香大量進口,本土手工製香產業受到嚴重衝擊。機器製香成本低、利潤高,手工製香成本高、耗時長,產量也得看天吃飯,人力根本拚不過機器。吳宜勉說:「以前全盛時期,店裡請三個師傅都還要趕工,才來得及出貨海外,」然而現在一位師傅就已經綽綽有餘。
在政策引導下,廟宇也開始減少用香,甚至禁香,家庭內設置佛堂的比例,也正在減少,香鋪生存挑戰更加嚴峻。即使內外交迫,但他仍堅守一個阿公時常嘮叨的教誨——道德製香,香是敬奉給神明的,而焚香也是人在聞,甚至,過去還有人會吃香灰,「當你知道可能有人會吃香灰,怎麼還敢亂做?」原本平靜侃侃而談的吳宜勉講到此時,突然產生一點激動的情緒。
一切的根本,在於對傳統技藝的堅持。好比他們選用的多為沉木、檀木及中藥粉做為香粉,純天然成分,加上老祖宗的經驗,確定氣味好,對人體無害。
對比機器製香,部分化學香可能含有香精、色素、助燃劑、化學黏合劑等,燃燒後有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刺激性也高,導致人被香燻到眼睛痛、眼淚直流。再者,有些香會摻入石灰,石灰燃燒時會產生高溫,導致香灰掉落時,很可能會燙傷手,但天然物質燃燒後的香灰溫度比較低,較不燙手。
現在因為房子腹地變小,多以平鋪式在頂樓曬香。
如今製香不再只有求溫飽的目的,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傳承文化,想辦法走出新的路。他加入看似毫無關係的在地導覽城街服務,藉由體驗製香,讓旅客對老工藝產生興趣,也配合成功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香的歷史,更引進生活用香,與日本潮牌BEAMS、在地林百貨聯名推出線香禮盒。
吳宜勉說,他對香鋪最深刻的記憶除了香味外,還有曾任50年里長的阿公在香鋪內調解眾人糾紛的樣貌,家裡總是好熱鬧。「實實在在做人,實實在在做香,」這是阿公少數會嘮叨的教誨,也是讓吳宜勉面對環境巨變後,仍堅持傳統最根本、也最困難的起源。
香的起源
最早的香並不是用來祭祀,而是藥用。相傳九天玄女在成仙之前,因父親病重到無法飲食,她將中藥材磨成粉,並以糯米粉與水定型成條狀再曬乾,將此燃燒為父親薰香,父親因此病癒。後來九天玄女也被製香業視為主神,並奉為「香媽」,往後若有心願要傳遞,皆以焚香為途徑,才開始變成祭祀用品。
體驗製香哪裡去?
百年傳承香舖
(吳萬春香舖第四代,2021年更名為百年傳承香舖)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253號
營業時間:每日9:00-18:00,週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