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人生
遇見4位愛書、找書、讀書的說書人
2020/06/11
- 文字 / 胡芝寧
藏書人提到書,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解與實踐。
開始藏書動機各不相同,對過往歷史表達懷念與崇敬,
或是對某特定主題、人物的探究與迷戀。
隨著時間,一再悠游於找書、藏書、讀書的路途,
因為愛書,走進書的歷史,也讓書走進自己的生活,
最後建立起個人與書之間,獨一無二的藏書哲學。
這幾年在台灣提到藏書,「澄定堂」絕對是備受關注的話題。
二○一八年捐贈國家圖書館的計畫曝光後,在藏書界引起廣泛討論。做為國際知名藏書家族,澄定堂低調且神秘。
十九世紀中葉,第一代開始有計畫收藏西方學術歷史文獻。兩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歐洲皇室、貴族紛紛拋棄收藏,快速豐富其藏書規模與種類,除了第二代主要收藏的科學書籍外,也廣泛購入許多啟蒙時代及其前後時期的相關著作。
「澄定堂」家族始終秉持將藏書帶回亞洲的想法,直到第四代Jason Dou在台灣國家圖書館寄存首版印刷的西洋古籍,家族長久的心願終於有了開端。
「家+藝術」負責人劉興華旅居德國逾十年,擁有西洋歷史、藝術史專業,除了藏書家身分,憑藉多年在歐洲古書拍賣會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也經常協助澄定堂評估國際各大拍賣會上各類古籍。
據悉,澄定堂迄今已收藏三十八種一四五○至一五○○年間的搖籃本、十六世紀啟蒙時期的八百多種古籍,共三千四百多冊,及手稿與抄本一千二百多種。
春風似友珍本古籍拍賣會策展人、「掃葉工房」主持人傅月庵,二○一七年在台灣首創珍本古籍拍賣平台,二○一九年拍賣會上,有最美麗搖籃本之稱的《尋愛綺夢》(Hypnerotomachia Poliphili),即出自澄定堂,在亞洲第一次現身,轟動華人藏書圈。
「在印刷能大量複製前,無論東西方,出版都是一門手工業。」傅月庵說,當時書籍是奢侈品,限量印製、手工裝幀,甚至可客製化。「能留到今天,自然都身價不凡,中國的宋版、元槧,按頁計價,歐洲『搖籃本』更是國際拍賣的明星。」
會想在台灣舉辦古籍拍賣會,傅月庵說,「人生幾十年,古籍數百年。古籍是文化遺產,有聚有散才能延續,我們就是這個時代暫時的保管人而已,澄定堂將部分藏書捐存國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