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利柯,〈梅杜莎之筏〉
Théodore Géricault, Le Radeau de la Méduse
2017/05/03
- 文字 / 金榮淑
- 譯稿 / 黃筱筠
- 圖片提供 / 《手上美術館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畫》
〈梅杜莎之筏〉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利用戲劇性方式表現出身陷困境的慘況,使觀者陷入憤怒、憐憫、恐懼等情感漩渦。
1816 年,法國大型船舶梅杜莎號在塞內加爾遇難,原本150 名要來占領塞內加爾、身分地位不高的軍人,雖然坐上了與救生船(只有船長在內的上級者和地位較高的人才能搭)相連的木筏,但之後與救生船相連的繩索卻被剪斷,導致他們在茫茫大海中漂流了13 天,最後只有14 人倖存。
製作這幅畫時,西奧多‧ 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1791 ~ 1824 年)親自拜訪倖存者,打聽當時的詳細情況,並在打好草圖後透過敘事型態將這件木筏慘事呈現在大型畫面上。為了畫死去的屍體,他甚至還到巴黎市內的幾家醫院研究了一番,致力於提升真實感。
畫面左邊有個頭上披著紅布、單手扶著屍體的男人,他那種彷彿放下一切的漠然表情,甚至比癱軟的屍體還要絕望;另一邊有群人正朝著救難船揮舞旗子,這樣的行動與其說是古典主義繪畫中,人類的偉大情操或崇高的英雄之舉,不如說更趨近於淒厲的吶喊。
基於種種原因,這幅畫被認為屬於訴諸情感的浪漫主義,而非以理性及合理為重點的新古典主義。不過,畫中無論是已死、瀕死或是吶喊著要活下去的人,都有著猶如雕像的精實身材、大理石般蒼白的膚色,使人自然聯想到強調精準線條、理想型態、完美配色的古典主義。
整體來說,〈梅杜莎之筏〉帶有一種陰暗不明的褐色調,讓遇難者的情況顯得更加戲劇化。畫中融合了卡拉瓦喬的明暗對比、拉斐爾及米開朗基羅的完美人體、魯本斯的激烈動作,對後代包括德拉克羅
瓦在內的浪漫主義畫家有著深遠的影響。
✻好書分享✻ ↓↓↓↓
欣賞美術館名畫讓你意猶未盡?《手上美術館》系列三書,好看、好懂又好帶,你的隨身藝術導覽員。
24H不打烊,《手上美術館》套書,帶你輕鬆看懂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必看的100幅畫作秘密! 請在下方留下聯絡資料,就可以得到《手上美術館》相關精彩活動的最新消息!
http://b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apply/input1_frm.php?id=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