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啜飲那一抹沉靜

席德進╳墨潤魚池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墨色青山,秀潤水田,小巧古厝,霧色迷濛、水氣淋漓。席德進,一位來自中國四川的畫家,卻是七○年代率先為台灣鄉土美術發聲的第一人。古厝、廟宇,田間的水牛、頭戴斗笠的農民、廟埕前的老嫗……,這些被當時主流派認為「俗氣」的景物,在席德進的畫中大鳴大放。

他馬不停蹄走訪窮鄉僻壤,畫出台灣獨有的山水風物。他最後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道:「想回台灣,畫一些表現台灣的東西……。因為我深深地愛上了那塊土地、那兒的人,我的生命的血液像與那兒連接在一起。」

「你無法歸類席德進的畫風。」國美館館長黃才郎說,「他透過感受台灣風土,開創了屬於自己獨特的『渾厚華茲』(編按:形容水墨畫用墨濃重卻精巧)。把空氣中的潮氣融入風景之中,創造出台灣海島型的氛圍。」席德進用大筆刷濕畫紙後,開始從遠景畫起,先罩下一層淡灰,待上層略乾開始畫山,那顏色就會順著往下滲透,一層層用水彩畫出墨色濃淡,類似國畫筆法的暈染,讓他的畫充滿東方意境。但席德進的山沒有勾邊皴紋,或灰藍、或墨黑,都是一抹剪影。

南投尤其是他的靈感之鄉。席德進每回來南投,都入住埔里畫家黃義永所開設的「向山山莊」八號房。黃義永回憶「他特別喜歡從虎頭山上鳥瞰埔里,等待雲起穿梭山巒的瞬間。」一九八一年,席德進得知自己得了胰臟癌,卻未曾停止寫生,他曾自述:「我堅持直接面對自然作畫。是因為自然的千變萬化莫測。那種氣候、那種微妙的彩色,非待在畫室用一套公式來界限自然,反覆製造風景的畫家所能夢想得到。」因此即使到了後期他每天得嚥下自己又苦又腥的膽汁以延續生命,依然請友人載他往埔里、魚池一帶跑。「只要路過看到迷人的景色,他馬上叫停,畫板一架就開始作畫。」黃義永說。

席德進的這一幅「風景」,其實等同畫盡埔里及魚池的盆地風景。群山以濃厚飽滿的墨藍呈現,一抹白雲飄過山際,前方水塘倒映出白牆小屋與山巒,平靜無波,讓人彷彿嗅到了雨後的清新。這幅畫作背後還有小插曲,黃義永說,席德進因為太專注作畫,離去時遺漏了作品,後來大家緊張地四處尋找,才在沿途的產業道路邊撿回來。

「這裡是有靈氣的地方,很多人來住之後,就再也不想出去。」埔里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笑說。他認為埔里最美的景色,就是山、雲、光三者的互動。好比下過雨的隔天早晨,可看到雲瀑從中央山脈的山脊流洩,山跟著陽光呈現紫色、金黃色、橘色,有大地慢慢甦醒的感覺。而席德進畫中的水田,廖嘉展推測在頭社盆地,如今種稻變成種絲瓜,景致已不復見。「還好我們有藝術家延續了景觀。」廖嘉展說。

年屆八旬的埔里畫家孫少英,畫遍了埔里、日月潭地區,他認為造就魚池雲氣的重點是日月潭。例如貓囒山茶葉改良場大門的前方,可俯瞰被山巒包圍的日月潭,粼粼湖心就像被鑲嵌在山間的綠寶石,站在高點看陰天的日月潭,柔和的天光更能領會席德進畫中雲蒸的氛圍。

「我在寂靜、荒漠、莊嚴的天幕之下,啜飲那一片沈鬱的綠色,輝煌的夕陽,磚屋的古紅……。我的藝術就在這兒,不在古畫中、不在夢幻裡。」(摘自席德進《我畫、我想、我說||去承受眼前的平凡》),這位桀驁不馴的畫家,最終在台灣純樸的鄉土,為他自己找到了靈魂依歸。

【延伸閱讀】臺灣頌—席德進逝世30週年精品展

地點:台中市五權西路1段2號(國立臺灣美術館F型展覽室)

展期:即日起~10/2,以席德進有關臺灣風土的作品為主軸,並整理節錄席德進相關話語作一對照性的呈現與展出

小檔案_渲墨神手 席德進(1923~1981)

1923年生於四川南郜,受教於林風眠、吳大羽,發展出粗黑線條的繪畫風格。1948年隨軍來台,後赴美考察,受普普、硬邊藝術等影響。1966年回國,開始關注本土,展開全島寫生,描繪民間風物與生活百態。推動古蹟保存不遺餘力。晚期創作融合傳統與鄉土、使用水彩、水墨與油畫,兼具東方與西方繪畫特長,開創出他個人「渾厚華茲」的獨特風格。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