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層層疊疊 濃稠人情

陳澄波╳紅瓦淡水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二○○七年,香港佳士得( Christie's)「中國二十世紀藝術」秋季拍賣會,陳澄波的「淡水夕照」,以二‧一二億元台幣天價成交,創下台灣畫家油畫,在拍賣史上的最高落槌價。

淡水,不只是人擠人的觀光街道、渡輪和阿給,淡水,也是讓台灣之美躍上國際藝術舞台的代表。

而陳澄波,則是抓住淡水百年之美,讓淡水在國際聲名大譟最重要的本土畫家。 從十七世紀殖民時代開始,扼守北台灣的淡水就是島嶼和國際接觸的重要門戶。一八五八年開港通商後,淡水成為全台最大貿易港,各國洋行均在淡水設行,盛況如當時巡撫沈葆楨上奏所述:「年年夾板帆檣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三百年來,不同統治者在淡水遺留下的文化痕跡,豐富了小鎮容顏。

國美館館長黃才郎說,因為淡水的歷史背景,使得西式洋樓教堂與傳統閩式民居縱橫交錯,在畫面上造成律動,「淡水的天際線變化大,比較漂亮。」而以自然景觀而言,淡水兼具山城與海港的特色,加上丘陵跌宕的地形,形成更豐富的立面,也不會有一望無際的單調感。

嘉義人陳澄波熱愛這樣的淡水,愛到乾脆在淡水重建街租房子,一年北上寫生好幾回。一九三四年至三六年間的五幅淡水系列作,被認為是他成熟時期的代表。「別人都要畫美的,陳澄波則是畫他自己對地方的直覺。」黃才郎說。陳澄波鍾愛淡水河畔,各個角度都畫過,他曾在創作自述形容:「淡水擁有一份不羈的古典,散發獨特的歷史魅力……。我要把淡水這地方的特色更具體的介紹出來!」

這次展出的「淡水風景」,與天價的「淡水夕照」皆為一九三五年創作,特別凸顯當地土洋雜處、高低錯落的建築風格,紅樓、白樓(今已拆除)等指標建築盡收眼底。對照今日的角度,應是從今文化路的淡水圖書館高處往紅樓眺望。微翹的屋簷與山巒起伏在天際連成一條微笑弧線,堆疊緊密的紅磚屋舍間,夾進幾叢翠綠樹木。畫面的律動不是平的,而是圓的,乍看彷彿一碗豐富的綜合沙拉,將鳥瞰淡水的古樸景致都包進來。

「陳澄波的淡水像甜粿(台語的「年糕」),很濃稠的糾結在一起。」黃才郎說,從陳澄波的筆觸,可以感受到畫家一點都不受對象物的牽絆,他的建築物從不方正規矩,邊角軟軟的,整張畫面幾乎沒有直線,都是渾圓的弧線,「越畫越昂揚、越快樂的感覺,這就是他對建築物的主觀感受。」

圖中如聚落般擁擠的屋舍,被一路推到天邊,而且不見得越遠屋子就越小。黃才郎說,因為從透視角度來說,平地房舍若一樣高就看不見後面了。淡水房舍剛好也多數依坡而建,為呈現這項特色與建築的多樣,陳澄波站在高處眺望,用這種「硬ㄍ一ㄥ過」(台語:硬是推擠過去)的疊疊樂手法,展現淡水丘陵特色。

畫中,藍天、白雲、紅瓦、綠樹、土坡路,畫面熱鬧溫暖,路上點綴的細緻小人兒,白衣藍裙的女學生、帶著斗笠的祖孫倆……,諸如此類的鄉土人物,是陳澄波每幅作品的基本配備。充滿濃濃人味的畫,比技巧更能讓人感受到畫家豐沛的熱情。

因此,這次我們請世居重建街四代、「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負責人程許忠(阿忠哥),帶路逛真正的老淡水。總是隨身揹著傳統底片相機的阿忠哥,用鏡頭隨時捕捉著小鎮風土人情。他口中「真正」的老街,就是從中正路福佑宮旁超小的街口、順斜坡往北延伸的重建街。

踏石梯拾級而上,「觀光」老街上嘈雜的聲音頓時消失,充滿山城意象,彷彿來到沒有遊客的九份。重建街曾是繁華的商店街,小時候阿忠哥總愛蹲在家中店門口,看著熙來攘往採買人潮,也曾看到許多畫家揹著畫板,跟著陳澄波的腳步來寫生。十二號前的平台,是最佳觀景點。從這裡回頭可以望見下方福佑宮的燕尾翹脊,等邊三角的觀音山和淡水河。從前少了電線、大樓的阻礙,「視野之開闊,連對岸八里的行人都看得到。」阿忠哥說。

一座迴旋石梯則像一個時空通道,一轉場就是五十年,家住十六號的九十幾歲阿嬤,每天坐在門前特別寬的石階和老鄰居抬槓,「一直以來,這就是大家走累的中途休息站。」阿忠哥說,這也是唯一搬不走拆不掉,重建街固定的風景。

阿忠哥接著帶我們穿過十七號旁的小路,抄捷徑來到陳澄波畫裡的紅樓。建於十九世紀末的紅樓現已改為餐廳,當時可是面海第一排豪宅。前任屋主將其名為「達觀樓」,就是因其一百八十度的視野開展,等邊三角形般的觀音山沉靜坐落眼前,閃著波光的淡水河在出海口連成水天一線,往右,就是陳澄波的「淡水夕照」畫中的角度,紅毛城、淡水高爾夫球場、油車口駱家古厝、淡水長老教會等景點,堆疊成紅磚帶狀。

有了陳澄波的畫作帶路,下次再來,我知道真正通往寧靜小鎮的神秘通道了。

小檔案_油彩先驅 陳澄波(1895~1947)

生於嘉義市,29歲考取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日期間,以「嘉義街外」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首位以西畫入選帝展的台灣人。隔年,又以「夏日街景」再度入選帝展,對台籍藝術家深具鼓舞作用。
1929年從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研究科畢業,聽從恩師石川欽一郎的建議,前往上海任教,畫作「清流」代表當時在大陸的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世界博覽會,這也是他曾對兒子透露,「此生最滿意的作品」。
返台後,與楊三郎、廖繼春等人成立「台陽美術協會」,熱心助人的他無心插柳當選嘉義市議員,卻也因此捲入二二八事件遭槍殺,歿於故鄉嘉義。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