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探索「共享」心樂園

司馬庫斯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我們在前往司馬庫斯前,點選了Google Map,只見通往那兒的道路曲曲折折,像是一個個大大小小連結的「之」字,烙印在青山上。實際開車上路後更明白,從新竹內灣開始,繞完那群「之」字路得花上三個小時,才能夠抵達這塊上帝賜予的桃花源。就因為夠深遠,當我們下車的那一剎那,終於體會到「遺世獨立」四字的意涵。

台北正大雨傾盆,在這個海拔約一千五百公尺高的山頭,陽光卻微笑著。不大的泰雅族聚落中,坐落幾幢房舍,外觀全是木屋,與山明水秀的樣貌相呼應。居民正拿著掃帚整理,街道上只留下整潔乾淨。

迎接我們的帶路人拉互依(Lahuy Icyeh)是「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秘書,他遙指對面山頭說:「看到了嗎?我們以前要先下到溪谷,再爬上山去那邊念書!」對面兩字,指的是最鄰近司馬庫斯的新光部落。我張著嘴看著蓊鬱森林和深沉溪谷,腦海畫出了深「V」字型路線,只有個念頭:「哪兒有路呀?這要走多久呀?」

拉互依回答得一派輕鬆:「我的話三個半小時,你們就不一定了。很累,可是我們小孩都會一路玩,很開心。」都市人很難相信,電力遲至一九七九年才來到這個部落,那條曲曲折折的司馬庫斯產業道路,竟也讓他們等到一九九五年才開通。「有電沒路時,就連冰箱也要扛上來呀!」在拉互依總是輕快平和的語氣裡,聽不見有什麼困難的事。後來有路了,所有的學子都還是得奔波,週一離家、住校、週六返家,週復一週,才能走完這條坑坑疤疤的求學路。

不過,故事在大約七年前有了轉變。部落終於爭取到成立新光國小實驗分班的機會,讓小學老師進駐司馬庫斯。拉互依帶著我們前往部落裡非常優雅自然的小學教室,只看了一眼,我都想把小孩送到這邊來念書了。教室是傳統泰雅建築的樣貌,屋頂是當地石板,外牆也就地取材利用風倒櫸木。往內一瞧,自然光從屋頂玻璃窗落下,挑高空間明亮舒適,學生進教室會換拖鞋,自在的在木頭地板上踩踏。

這高品質的教室之所以能落成,經費大多來自於觀光收入,這就是部落團結合作的結果之一。二○○一年底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成立,整個社區資源得到整合,居民得以公平分享,族人間的關係也更緊密,任誰來,都很容易感受到這兒融洽的氣氛。

在這個僅有百來位居民的部落裡,約有七成的民眾共同加入二○○四年開始的「合作共生」(Tnunan Smangus)制度︱︱Tnunan在泰雅語中指的是「編織」,就是期望族人能夠團結,共同編織美麗的夢。加入制度的部落成員會將土地(包含地上農作物)捐出,一起採取「合作共生」的經營模式。

放棄個人財產的約定,除了有白紙黑字的切結書之外,族人之間還有個「神聖約定」(Passi Ke)。在泰雅族傳統上,這就是立約雙方必須嚴格遵守的承諾,泰雅族老人家總會說,若違約,會有神判,將會招致不幸。這樣的誓約在泰雅族人眼中,甚至比現代法律還要慎重、崇高。

制度上路後,如今,每天早上八點半,約莫四十位族人會聚集在小廣場上,由總幹事優繞(Yuraw Icyang)依當天村裡需求分派工作。午餐時分,雅竹餐廳廚房裡的大型炒鍋開始飄香了。大夥兒一起吃飯,小學生和老師也加入,一方面聯絡感情,一方面也省得各自開伙,減少開銷與煮飯的麻煩。我們則在出發前就訂好午餐,一起享受好久不見、團體用餐的大家庭氣氛。一般遊客多在週末抵達,屆時全體人員會共同投入服務,在外地念書的年輕族人,也會回來分擔工作,甚至組樂團、參與表演。

從事出版的李采洪在去年五月前往司馬庫斯,就遇到了日本的非洲鼓樂團來訪。當時全村百來位居民齊聚廣場,一同歡迎這遠道而來的嘉賓,表演結束之後,大夥兒也一道兒玩起鼓來。熱情的泰雅族人回報以現搗的小米糬,他們結實有力的手勁,如擊鼓般隨著韻律敲打出麻糬的好滋味,那場面令她難忘。

我們抵達的當天,不巧冷鋒來襲,凍得直叫人打哆嗦,優繞就在夜裡邀請我們一道去他家「烤火」──因暖氣費用太高,這是當地家家戶戶冬季裡必備。他的家和鄰居一般,有著小木屋的優雅外觀。優繞說:「公約裡有規定,不准蓋水泥樓房。但為了發展觀光、美化環境,居民可申請修繕費用。」

合作,在部落裡是必須的。「我們就像蜜蜂,要團結、要一起行動,才不會凍死。」優繞解釋,蜜蜂要換巢時,會聚集在一起飛行,互相取暖,共同抵禦大自然的低溫。「有時,你看路上會有幾隻死蜜蜂,那就是獨自行動的後果。」雖說「團結力量大」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司馬庫斯能越走越遠的最佳寫照。

十五年前聯外道路開通時,部落也曾因為觀光所產生的利益衝突,各自為營,原本和睦的小社會頓時分崩離析。走過了猜忌與不安,如今已真正做到共有與共享,大家一起發展觀光、一起種水蜜桃、一起走向部落的未來。

部落裡有對外國人夫婦格外顯眼,來自加拿大的凱文(Kevan Berg)為了做生態學研究,已經在部落裡住了九個月。「在加拿大的生活,就像在台北等大城市一樣,大家各自獨立,互不相依。」但凱文現在每天早上和大家一起接受分派工作,也共同吃飯、生活、過節,甚至參與部落重要的結婚喜慶等,他找到過去在城市生活中尋不到的圓滿感受,那是來自於分享之後的溫暖,這點讓他深深著迷。

「我們沒有其他路可以選。有人說我們這是共產主義,我說,我們這是『共享主義』。」優繞以他一貫溫柔而平緩的娓娓道來。其實,這樣的共享主義,本來就流傳在他們的血脈中,泰雅族過去就有「共食」的習慣,大家一起吃飯、一起打獵、一起分享獵物,部落的凝聚力與感情就在這點點滴滴之間累積。「但過去獵到豬的人還是會分到頭的部分、或者多分一些,我想我們現在更公平的共享制度,比我們的祖先還要先進呢!」

願意加入現代「合作共生」(Tnunan Smangus)制度的司馬庫斯人,有「共享」這項價值觀做為信任基礎,大家也樂於各司其職,並願意領固定薪水,隨著盈餘增加,月薪也會提高,這制度與時俱進。拉互依說,為了體恤婦女必須為家庭及工作同時辛勞,原本女性薪水還比男性高兩、三千元。但最近顧慮到男性的勞力工作也很吃重,才調整為一律平等,「這並不多,但是在山上也很夠用了。」

夠不夠?沒人說得準,但是這個制度,讓原本就擁有姻親或血親關係的族人,更像一個大家庭了。司馬庫斯居民走在路上,沒有人喊不出對方的名字,你家的孩子就像我家的孩子,你來生、大家一起來養;每位壯年人都有工作,共同勞動生產;老弱貧病也不必擔心,安心依靠制度就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兒不是「禮運大同篇」裡的「大同世界」,會是哪裡?

司馬庫斯的「共享烏托邦」之所以能夠實踐,固然有它獨特的地理與歷史因素,但對於長期過著「個人至上」生活的訪客來說,它提醒著:人不一定只能有資本主義世界裡「適者生存」的「競爭」型日子可過。

【延伸閱讀】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享樂地圖

a.住山景美房
山景住宿區(迦南美地木屋、福音屋〔司馬庫斯民宿〕、恩典屋、喜樂屋、佳美屋、伯特利屋):雅房、套房、小木屋等多種住宿選擇, 訂房窗口統一。山林景觀,雅致舒適。

b.吃在地滋味
美味滋養區(雅竹餐廳):在雅竹餐廳一起做飯、一起吃桌菜、一起交流生活、一起分享故事。

c.喝原汁咖啡
輕鬆小憩區( 補給站、Coffee Shop):補給站是部落的超商及紀念品專賣店。想喝杯咖啡,可到週末假日營業的咖啡館。

d.看原味表演
公共服務區(教會、服務中心前方廣場):教會每週日都有晨間禮拜、廣場是週六晚會活動的重要聚集點。

e.走巨木步道
自然國度區(巨木登山口):通往司立富瀑布、巨木群等重要景觀,曲徑通幽,不要錯過。

延伸閱讀:別錯過!20人合抱的大檜木

■ 重點行程 ■ 

這回的帶路人拉互依說,來到司馬庫斯當然要去看巨木。肉腳如我心裡難免不安,手冊上說來回須花4至5小時。一起步,才發現顧慮是多餘的,率先迎接旅人的,是一大片桂竹林,風起,竹葉隨之婆娑。抬頭往空中看,一小片透藍藏在林間,攝影忍不住說:「這兒是『臥虎藏龍』的拍攝地嗎?」

隨著巨木步道走,一路可賞至少7、8棵巨木。約20人合抱的紅檜巨木,就在步道尾端,得把頭抬得跟地面平行,才能將它都裝入眼簾,人當然是渺小的。這是個愉悅的鐵腿經驗,隔天全身的微微酸痛,提醒你曾去過那深僻的部落。

回程路上,我開始以誠敬的心看待司馬庫斯唯一的聯外道路。拉互依靠著這條路受教育,他目前是族裡唯一擁有碩士學歷的高材生,但我知道,這「唯一」二字不會延續。司馬庫斯的路通了,族人之間的「心路」也通了,未來,會有好多跟他一樣的年輕世代,回到部落裡,繼續將司馬庫斯的傳奇延續下去。 (文‧游惠玲)

■ 旅行資訊 ■

地點:司馬庫斯部落
網站:www.smangus.org
電話:0928-804-983、03-5847688
天數:通常安排2天1夜
交通:自行開車前往,從新竹內灣往尖石方向走120縣道,再接竹60鄉道,續走司馬庫斯產業道路即達。另外,服務中心可代為安排交通車相關事宜,15人以上可承租中型巴士

活動:第一天可進行部落參觀,夜裡有歡迎晚會;隔天可安排來回達10公里的巨木步道健行。每年跨年、小米播種祭(3月份)、水蜜桃之夜(7、8月份)、小米豐收感恩祭(10月份)等日子會盛大舉辦(須提前電詢)
費用:雙人套房(1間2,500元起),還有4人、6人雅房或套房、小木屋等選擇;餐費1人1餐200元(7人以上可訂桌菜)
注意事項︰前往巨木群、瀑布等景點時記得帶手機,以免迷路時無法問路,抵達巨木群前中華電信都有訊號

小檔案_司馬庫斯帶路人 拉互依(Lahuy Icyeh)

生於1970年,畢業自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目前是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秘書,他認為,部落精神就是每個人在部落裡都有自己的「位置」,使命感自然就會產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