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s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內容以文化傳承為主,富含原住民族傳統習俗、祖先智慧與傳說故事等多元豐富資訊。

  • 不再是誰的影子,阿布絲.塔娜比瑪

    April 03, 2024

    22歲入圍原住民 PASIWALI 大賞和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賽,阿布絲.塔娜比瑪(Abus Tanapima)在經過8年的學習後投入族語創作。她給自己的功課是藉由音樂推動族語,同時也希望拉近與老人家的距離。擁有得天獨厚的好歌喉與健美體態,阿布絲.塔娜比瑪(Abus Tanapima)時常被欣賞她的人...

  • 原鄉擴散——南島交通

    April 03, 2024

    南島語族的擴散是史上最偉大的族群遷徙故事之一,根據「台灣原鄉論」,考古學家推論,南島語先民在四千年前從臺灣搭無動力小船出航,將新石器時代文化傳入菲律賓,之後再從東南亞航向遠太平洋地區,最遠抵達馬達加斯加島,距離超過6,500公里!就地取材,古老的航海智慧誰能料到如此漫長的航程,交通工具竟然只靠著自己...

  • 莎韻.西孟:全力以赴 盡可能不要放棄

    April 02, 2024

    泰雅族導演莎韻.西孟(Sayun Simung),來自台中環山部落。2012年回到家鄉,以「回家三部曲」為主題,用鏡頭記錄泰雅族人以及部落的故事。她的作品《好久不見德拉奇》,入圍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新力競賽片,獲得國際影展好評。環山部落是梨山地區最大的泰雅族部落,這個美麗的部落,位在高海拔山區...

  • 植物染原料採集方式

    April 02, 2024

    傳統臺灣原住民族凡事就地取材,採集染料植物亦不例外,薯榔、檳榔、九芎、薑黃,以及可染色的花草果實,都需要男女分工到野外採集。時下植物染愈來愈風行,一些課程除了在課堂上染布,也會帶領學生到野外採集染料植物,還有一些獵人學校、野外生活體驗營則會帶領學員上山認識植物,或將薯榔等染料植物當作沿途導覽的題材。...

  • 植物染當代發展概況

    April 02, 2024

    色彩可以美化生活,增添衣飾用品的美感顏色,促進生活品質及樂趣,讓人心情愉悅,增加自信。和化學染相較,植物染色澤樸實溫潤且有益於健康,所以即使現代服飾線材已被化學染大量取代,還是有許多人熱愛植物染。許多原民團體、社區大學也常出現自然染、植物染課程,讓人們從手作中感受到反璞歸真的滿足感與樂趣。甚至一般中...

  • 原住民族的七彩植物染

    April 02, 2024

    臺灣原住民族對於植物的運用,除飲食之外,也發展出植物染的技術,表現在服飾及漁獵工具上,薯榔、福木、藍草都是常見的染料植物,還發展出用草木灰、石灰、鹽、泥土來當染媒劑以增豔持久。現在化學染當道,難免有汙染之虞,回復傳統植物染才是友善環境之道。植物染多變化很多人都有在樹林草叢間穿梭探索之後,發現衣褲染上...

  • 跨海大橋馬鞍藤

    December 15, 2023

    根據人類學家的考據,雅美(達悟)族人是臺灣南島語族中,唯一從南邊遷徙到北邊的原住民族,原本住在南邊小島「巴丹群島」,往北遷移到蘭嶼島上;而過去,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兩島的島民在100年前會划著拼板舟互相往來,但更早之前,據說兩個小島之間的海面上,曾經長出馬鞍藤,且由於馬鞍藤的藤蔓十分粗壯並具有彈性,不怕...

  • 跟隨著祭典愛護鄉土

    December 15, 2023

    「久美」的原住民語為Mahavuan,是鄒族語Mamahavana的布農族語化。久美部落最初是鄒族人的棲居地,受天災與日治時期政策影響而漸漸遷離。隨著久美國小推動民族實驗教育,傳統祭儀與文化場域接連被逐一復興,並賦予新時代的價值。週而復始的生命禮讚 從祭典講述生活久美國小坐落玉山山腳下,是全國唯一...

  • 高營養價值的熱帶作物──釋迦

    December 15, 2023

    每年7月至翌年3月來到臺東,一下火車,就會在車站周邊看到農友載來一箱箱的釋迦擺攤,過去多為大目釋迦,近兩年中國大陸抵制臺灣水果,鳳梨釋迦即為其中之一,使得過去主打外銷、市場上難得一見的鳳梨釋迦也會出現在臺東火車站附近的商場及臺灣市場上。臺灣是全球釋迦主要生產國根據臺東縣政府網頁資料顯示,臺灣是目前全...

  • 可靈活運用的大葉片植物

    December 15, 2023

    原住民族對於大葉片植物的應用包羅萬象,例如野菜採集打包,只要一張姑婆芋、血桐,就可把採集來的野菜分類包裝。大葉片也經常被拿來包粽子,最常見的是排灣族、魯凱族用月桃葉及假酸漿包「阿拜」和「祈納福」,野薑花、竹葉、香蕉葉則可以包熟食、當餐盤,只要避開有毒的植物例如姑婆葉來包裝熟食即可。此外,檳榔葉鞘還可...

  • 拉卡.巫茂Laka Umaw──浪遊小孩的無定向飛行

    December 15, 2023

    我一直希望所有創作都能趨向母語,用音樂的本質跟大家溝通。因為個性不受拘束,學弟於是稱呼拉卡.巫茂為「阿飛」,這個綽號跟著他大半輩子,也成為他四張族語專輯的重要意象。看似嚮往遠方,其實拉卡.巫茂半生流浪都在用母語創作記錄自己的根,特別是15年前去雲南流浪三個月,更讓「浪子」二字深化他對賽德克族的認同感...

  • 高「植」感民族——南島植物

    December 15, 2023

    對南島民族而言,植物不只是補充營養與能量的食物來源,還可以作為工具或建築的天然材料。尤其當經濟條件不佳時,愈是營養價值豐富的作物,也愈被重視,甚至能藉其形體或特性蘊含吉祥的象徵。高經濟價值 生活必備聖品具高經濟價值的椰子樹,關島的查莫洛人稱之為「生命之樹」(Mother Tree),南島民族普遍應...

  • 漁獵文化的現代發展

    December 15, 2023

    傳統原住民族的生活與保育觀念密切結合,會依照不同魚種避開繁殖期來捕魚,然而溪流生態也曾因釣客蜂擁而受到破壞,於是一些有智之士便發起原住民族護魚行動,最早從鄒族山美部落達娜伊谷開始,後來許多部落也跟進,30餘年下來便對臺灣溪流生態產生正面效應,不但吸引眾多遊客,更讓青年返鄉,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原鄉...

  • 表達謝意的漁獵祭典

    December 15, 2023

    原住民族對天地向來懷抱崇敬,經常舉行各種祭儀以表謝忱,每年進入漁獵季節之前都會舉行與捕魚相關的祭典,例如卡那卡那富族及鄒族的河祭;而住在溪流附近的撒奇拉雅族及阿美族部落則有捕魚祭,邵族也有拜鰻祭等等,祈求祖靈及天神賜予漁獲以供應所需。卡那卡那富族河祭居住在楠梓仙溪畔的卡那卡那富族人每年入夏5月,在梅...

  • 傳統漁獵方式及應用

    December 15, 2023

    想要吃魚,就到溪裡捕捉,原住民族擅長運用大自然的素材來捕獲溪流中的魚蝦,例如以具有毒性的植物魚藤來毒魚,只要在溪流上游把魚藤的根莖部捶打出汁液沖入溪水,就可以讓魚蝦暫時昏迷以易撈捕;捕魚的工具也十分多元,有魚叉、魚筌、蝦籠及漁網等等。此外,在溪流中製作草木陷阱,即人工的「假棲地」來吸引魚蝦棲息,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