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藝術家李柏天融合東西方文化,打造出頗有禪意的創作。(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藝術家李柏天融合東西方文化,打造出頗有禪意的創作。(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台灣廟宇、人行道、窗花成靈感,英國紙雕家李柏天〈流轉恆變〉個展創作30年台灣見聞

2024/02/25

LINE分享 FB分享

6個巨型圓輪懸掛在眼前,地上倒映的影子帶著動感,簡潔設計卻具禪意。這6個巨輪其實是來自超過300張疊紙、加上藝術家手工燒製再即時噴水,拼貼多層才完成的作品。

來自英國的雕刻藝術家李柏天(Tim Budden)近期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舉辦全新個展《流轉恆變》,接受alive獨家專訪。這是他暌違12年,再次在同一個地點舉辦的個展。

2018年起,他開始以大而圓的巨型紙雕為創作主軸。一開始創作的題材以太陽為意象,透過近似傳統窗花的花紋層層疊疊,加上金箔、銀箔後製連接,在每個鏤空的花瓣中,他又利用火噴槍燒灼,讓邊緣呈現些微燒焦痕跡,完成帶有一點不規則的創作。從紙雕的背面,觀眾依然可以見到他的草稿筆觸,然而因為火焰燒灼,有時會超出原本預想的框架,讓創作多了更多的未知。「跟生命很像,你想控制,但最後總會多了一些不可預期的驚喜,」李柏天說,這是他創作的特色,不依循規矩的拼貼,而是在規律之中,藏有一些變化。

李柏天很喜歡台灣廟宇開放讓任何人自由進出、參觀、參拜的包容性, 因此在創作中納入不少具備廟宇色彩的元素。(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李柏天很喜歡台灣廟宇開放讓任何人自由進出、參觀、參拜的包容性, 因此在創作中納入不少具備廟宇色彩的元素。(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為什麼近期每件作品都能看見金箔?他表示,這其實是台灣廟宇的象徵,廟宇對旅居台灣30年的他來說,是重要的生活體驗場域。

台灣街頭不時可以看見BMW、麥當勞等連鎖企業商品,有時候很難感受這是一個不同英國文化背景的城市。然而走進廟宇之中,不管是民眾祭拜的儀式、廟宇的建築用色及神明形象,都可以讓他輕易明白自己身在異國之中,這是他喜歡的新鮮感, 也帶給他創作靈感。

李柏天在這次個展中貫穿裝置與獨立作品的共通點,是他對傳統格柵設計的著迷。(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李柏天在這次個展中貫穿裝置與獨立作品的共通點,是他對傳統格柵設計的著迷。(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辭去教職致力創作,所有元素均與台灣有關

每到一個新的縣市旅遊,他都會希望參觀當地的廟宇。不僅如此,他還很喜歡台灣廟宇開放讓任何人自由進出、參觀、參拜的包容性, 才會在創作中納入這些具備廟宇色彩的元素。

剛到台灣時,他以教職為主業,利用閒暇時間創作,然而十多年過去,他發現當有正職在身,其實無法專心創作。於是幾經掙扎,他選擇辭去學校教職,專心成為一名藝術家。

他租下一間工作室專心創作,所創作的元素均與台灣有關。他告訴我,他觀察亞洲人對於求財渴望展現在許多生活細節。他的作品《豐盈生命》是仿照早期台灣人行道使用古銅錢幣花紋的圖樣剪裁而成,這是人們想像自己走在錢幣上的趣味。

以火焰燒灼出孔洞多了一股自然生命力的韻味。(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以火焰燒灼出孔洞多了一股自然生命力的韻味。(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他將一些黑色灰燼鋪墊在紙雕空隙之間,呈現人行道上有時難以辨識成分的污漬。曾有人告訴他,台灣人踩到狗屎,卻將其轉化為好運象徵。李柏天這位旁觀者的眼光,透過紙雕藝術打造出的意境,讓我這個台灣人看了也不禁會心一笑。

疫情期間,工作室的房東希望將房子收回,他整理工作室時看到堆疊在一旁的廢棄紙張,重新檢視那些過去認為不理想的半成品,透過日本書法中的圓相(編按:Enso,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禪宗的符號,用一筆即可畫完圓形)先描繪出圓形輪廓,再透過拼貼碎紙,打造出全新的創作。

為了達到預期效果,他選用的不是一般紙張,而採用100%棉花製的法式紙材,質厚不易飄飛,燃燒速度較慢,更容易塑型。即使如此,每件作品仍經過繁複工序,專注於每一次紙張變化的細節掌握與應變,花費極長的時間與精力。這樣純粹卻富有自然生命力的創作,讓人在新的一年,也能找到向前滾動的平靜與動力。

紙雕作品適合近距離仔細品味。(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紙雕作品適合近距離仔細品味。(圖片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

〈流轉恆變|李柏天個展〉

時間:即日起至2月17日,週二至週六 09:30-16:30(週日休館,週一僅開放團體預約)
地點: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68號)
網址:https://reurl.cc/g4pOm4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