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身體感知建立了,才談專業工具

將手作帶入設計學院的學者安郁茜:

2016/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走進安郁茜位於民生社區老公寓頂樓的工作室,最顯眼的當屬架上一字排開、披上各式彩衣的恐龍玩偶,與之相對的,是小雜貨店裡常見的制式恐龍,顏色詭譎表情呆滯。一旁還有大象、牛等動物玩偶,在她重新以壓克力顏料手繪後,讓我們有如闖進一場熱鬧的動物Party。 眼前這位曾帶領實踐設計學院屢創佳績,2007年被《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評選為全球六十大設計學院,有最嚴格的美女教授之稱的建築人,卻玩起手作? 安郁茜用一個童年故事開始。幼年的她有次心血來潮以家裡剩布無師自通的打版,為單眼相機縫製外罩,沒想到母親以一個巴掌要她專心讀書。直到出國念書,教授不斷要求動手做,強調以手思考,她才恍然原來西方教育對手作的重視與重要性。「所以當我有權力決定課程時,馬上將手作納入。」 電腦無法取代的能力 在西方的設計與建築專業,手的思考(Thinking Hands)一直被視為基礎,「不是只有建築人需要手作訓練,一般人也需要,只是目的不同。」她解釋,前者是基於專業所需,後者是要找回自己。在專業上,一個建築人要經手的材料成千上萬,「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對於身邊的材料所產生的溫度是沒有感覺的。」反之,受過訓練的人只要用手摸,就能透過質地、溫度來辨識材質,而這種感知,是建立在大量觸摸不同的材質,慢慢形成身體感知的記憶庫,無法用口語、文字、電腦說明,非得親身一一觸摸不可。 「建立了身體感知,才不會誤用材料。」單是混凝土,市面上就有超過四十種,如何因應赤道、北極等不同氣候、地理條件,挑選出合適的?「一定要動手實驗、觀察不同的混凝土在水化過程中的收縮比,才能知道其中的變數。」安郁茜強調,電腦可以大量計算,省掉其中的重複性,但卻也會反過來控制我們,反倒疏於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因此,實踐設計學院的大一新生一律進工廠,拿針線、灌混凝土、學鑿孔,扎實打下基礎,「我們的教學目的非常清楚,先把人的身體感知建立起來,再談專業工具,否則就會成為禍害。」因為一個身體感知系統差卻領有專業證照的設計師,可能會設計出完全符合法規,卻讓人覺得不對勁或難以使用的空間。 找回自己的獨特性 在專業之外,一般人為何需要手作?「重新找回自己。」安郁茜表示,工業革命機器大量生產取代手作,「當我們漸漸喪失了身體感知,就不知道跟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因此,興起一股「找自己」思潮。 「手作能召回身體感知,幫我們找到與他人的差異性,建構出獨特自我。」而且「當放下世俗的功利性,挪一段時間給自己動手做某件事,你的心情、時間感都會隨之改變,心情自然放鬆,這就是時下流行的『療癒』。」 「更奇妙的是,手作時每個人會選什麼材料組成一起,完全反映他的個性。」安郁茜以自己為例說,建築專業的訓練讓她的手很穩,但卻在手繪恐龍的過程中,看出自己的「緊」,於是開始想怎麼讓自己放鬆,「手作會讓你不斷看見自己,最大價值不是完成品,而是在做的當中你慢慢放鬆,腦子開始回饋你,讓你開始感覺自己的存在。」

小檔案_安郁茜

經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現職:建築師、策展人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